來自德國肯普滕國立第一職業學校的交換生在深圳參加技能培訓。
深圳商報2020年1月20日訊 阿爾卑斯山下、伊爾勒河畔,德國肯普滕當地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夢想成為一名硬件工程師的張恩榮正細致觀察著生產流水線;而同一時刻的中國,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息學院)西旺山下、一泓泉邊,一場名為“春芽草地音樂節”的戶外活動正火熱開場,剛結束機電一體化實訓課程趕過來的菲利拉起同行伙伴,興致頗高地投身到這場音樂節中……從1月6日起,信息學院與德國肯普滕國立第一職業學校之間為期兩周的實訓與文化交流活動開啟了帷幕,張恩榮和菲利都是這項活動的獲益者。
19歲的菲利是德國肯普滕國立第一職業學校的學生,此次他與同校其他6名同學以交換生的身份在帶隊老師施密德的帶領下,首次來到中國,在信息學院開展為期兩周的技能實訓與文化交流活動。從1月6日至10日,他們參與了該校中德學院18級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工業網絡技術專業的校內實訓,每天“跟班實操,同步考核”,完成實訓任務。1月13日至17日,信息學院專門聯系了學院的校企合作企業,德方師生在完成實訓項目后先后前往華為、華興鼎盛、越疆科技等知名企業,在了解學院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一邊觀摩學習產品研發及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同信息學院相關師生代表探討實訓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及改進空間。而就在同時,信息學院也選派了6名師生代表肯普滕市開展為期2周的學習交流。
在實訓中,德國交換生們在工業機器人專業實訓室學習了KEBA工業機器人基本操作與示教編程,在工業網絡技術專業(工業互聯網應用技術方向)實訓室學習了RPA程序設計高級應用,并與中德學院學生組成實訓小組,一起探索完成了KEBA工業機器人高級碼垛、視覺分揀、RFID物料分揀、RPA軟件應用開發等實訓項目,學習了視覺識別、RFID識別、TCP/IP通訊、單片機開發、第七軸控制、KEBA工業機器人系統二次開發等實訓內容。信息學院的先進設備條件和師生優良實訓水平引得他們刮目相看,更對融合了國際化水平和中國本土產業需求特色的實訓項目展現出濃厚興趣。
本次與德國職業院校首次開展交換生項目,為信息學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嘗試。信息學院中德學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在德國“雙元育人”實踐經驗下不斷探索本土化創新,為人才培養與就業定調,與合作院校、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整合優化高職課程和教學計劃,搭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3年來,學院對標巴伐利亞州文教部專業和課程標準,對接AI機器人產業和工業互聯網產業,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工業網絡技術(工業互聯網應用技術方向)”兩個專業,打造中德學院智能機器人AiRobot特色雙創團隊,并與富士康、華為、中興、怡豐、美盈森等知名企業開展深度校企共同育人。2020年,中德學院首批畢業生成了“香餑餑”,被提前搶訂。據悉,在該校2019年11月舉辦的校園專場招聘會上,校企合作單位智能包裝行業龍頭企業美盈森集團一次性錄用了包括研發類、制造類崗位在內的29名中德應屆畢業生。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目前學校正與寶安區積極推進“灣區中德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示范基地”,以大灣區區域優勢實體產業的共性核心技術轉移需求為出發,與企業共同培養適應技術產業化需求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推行現代學徒制和產教融合創新導師研修班,爭取用3年至5年時間,形成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的中德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創新生態體系,以產學研創新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服務寶安區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為“雙高計劃”建設提供一個可借鑒的產教融合的創新范例。(吳吉 通訊員 呂曉秋 楊寒/文 彭逸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