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至20日,省委書記胡春華赴河源、梅州調研檢查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落實精準要求,精準識別、精準施策,把脫貧攻堅工作做細做實。(9月21日《南方日報》)
作為粵東西北地區的河源和梅州,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加上受當地自然環境、資源狀況等條件的制約,貧困和相對貧困人口較多,脫貧攻堅任務也相對較重。這些地方的扶貧脫貧工作,一直倍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全省人民關注,還關系著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的順利實現。
這次省委書記胡春華專門赴河源、梅州調研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情況,就充分體現了省委對河源、梅州扶貧脫貧工作的關心和重視。胡春華書記強調要落實精準要求,精準識別和精準施策,把脫貧攻堅工作做細做實。這既是對河源、梅州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的要求,也是全省扎實做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基本遵循,需要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以“三個精準”指引全省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入。
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需要精準要求。要求就是工作目標,要求就是努力方向。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必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要求,準確把握扶貧脫貧攻堅各項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上來,為做好扶貧脫貧攻堅工作奠定思想基礎。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積極落實主要負責人抓扶貧,強化責任落實和督導檢查,形成全社會扶貧攻堅合力,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推進扶貧脫貧攻堅工作。
做細脫貧攻堅工作,需要精準識別。經過這些年我省扶貧工作的開展,扶貧相對容易的貧困戶已實現脫貧目標,當前剩下的貧困戶可以說都是扶貧脫貧的“硬骨頭”,扶貧脫貧工作難度也更大,實現脫貧目標也更加困難。正是因為如此,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必須要精準識別,做到底數清、情況細,比如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勞動能力或喪失勞動能力?是否掌握一定技能等。只有精準識別,才能為做好下一步脫貧攻堅創造條件。胡春華書記在這次調研中看望慰問的8戶貧困戶,其中3戶因病致貧、5戶因殘致貧,這就是做到了精準識別。事實上,只有找到致貧的“病因”和“病根”,政府部門才可能開出對癥的脫貧藥方。
做實脫貧攻堅工作,還需要精準施策。由于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不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精準施策,堅持做到一戶一策、一人一法,有針對性地制定脫貧措施。而不能不區分情況,實施大水漫灌式扶貧,那樣就會讓扶貧脫貧措施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實現扶貧預期目標。實施精準施策,需要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只有做好勞動力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保障等精準施策,為扶貧脫貧提供一攬子兜底政策,貧困人口才能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當然,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產業建設。要把產業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做好以產業共建為主要形式推進對口幫扶,提高粵東西北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對河源、梅州而言,還要發揮與珠三角地區便利的交通條件的優勢,實現“兩小時經濟圈”的目標,積極融入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南方網趙連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