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中的“余香”是指助人者獲得的心靈愉悅。實際上,投身公益慈善不僅能得到純粹的快樂,還能推進共享發展理念落地開花,而共享發展能給每個人帶來更多獲得感。
在第五屆慈展會國際公益峰會上,20余位國內外慈善界知名人士以“共享與慈善”為主題,探討共享和慈善的關系,以及如何讓慈善在共享中發展。
公益慈善就是利他、助人,這無疑是一種共享。近年來,深圳市慈善會推出核心品牌項目“勞務工關愛基金”,為深圳勞務工及其子女提供重大疾病救助。讓每個群體“不掉隊”,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一項目就是共享發展內涵的生動體現。不同領域的公益慈善,將讓共享發展理念擁有更多落地的點和面,并匯成共享發展的良好局面。
公益慈善助推共享發展,最能夠融洽一個社會的人際關系,提升一個社會的和諧環境。因為公益慈善是自愿進行、主動而為、無私利他,因此最能讓受助者感受到深厚的人性之美與社會的和煦陽光。如此一來,公益慈善點亮的不僅是受助者的生活,還溫暖了許多人的心靈。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受助者將會把這份無私、利人的情感和行為傳遞給更多人。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的融洽,不同群體的守望相助,都將從中增添新的動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益慈善的覆蓋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廣。以前沒有的“網癮”“輕毒品癮”等社會問題,如今已發展到較為嚴重的程度;以前不為人重視的抑郁癥等身心問題,今天赫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公益慈善事業也需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聚集那些有相應專長的人士,為有新的特殊困難的群體提供幫助。這樣,才能讓共享發展的內涵更豐富、“里子”更實在,讓人們在共享中實現全面發展。
讓公益慈善成為共享發展的強大動力,需要依法行善、以法興善。只有依法而行,才能讓公益慈善領域的治理能力走向現代化,而這種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是全社會可以共享的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公益慈善項目的管理和善款善物的監管使用上,如果出現違法勾當,極易令人寒心,從而重創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在《慈善法》鑄就的軌道上,公益慈善才能充分釋放正能量,讓共享發展理念穩健落地。(深圳特區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