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發布。行動計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牽頭編制,確定了2016—2020年尊重、保護和促進人權的目標和任務。行動計劃指出,自2009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了兩期人權行動計劃。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各項人權保障力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邁上新臺階。(9月29日新華社)
“人權非天降,歷史而生成”——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核心觀點。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所謂天賦人權,只有在苦難與抗爭中捍衛、在和平與發展中保障起來的歷史性人權事業。
正如在“2015?北京人權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深知人的價值、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人權事業和世界人權事業。2009年以來,中國先后實施了兩期人權行動計劃,不斷加大各項人權保障力度,一步一個腳印,鏗鏘踏實,行穩致遠。
新一個五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實現中國人權事業持續穩定有序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干貨滿滿、誠意昭然,既立足于經濟社會與人權事業的“同頻共振”,又升級完善并破題開局了諸多議題熱點。它的行動周期更長,它的指導思想更篤實,它的基本原則更完善。新增財產權利、落實量化指標,直面大國人權外交、強化計劃實施機制保障。這些看得見的亮點,體現了“人民中心”的主旨本位,彰顯了中國人權事業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權不是空中樓閣,發展才是實現人權的必由之路。一切離開生存權與發展權去談人權的說法,不是居心叵測就是耍流氓。國家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民族不復興,就難以安身立命。國家好,人民才會好,人權才能興。從全國人均壽命大大延長,到社保體系“全覆蓋”,從全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到網民數量突破7億……繼“人權”分別載入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中國共產黨黨章后,黨的十八大又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事實證明,把保障國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始終把人民愿望和要求放在心上,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是中國人權事業的根與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的康莊大道。
實現中國夢的過程,就是推進中國人權事業更上層樓的過程。作為一個13億人的人口大國,中國仍存在經濟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醫療、教育、養老、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環境等方面還有一些困難需要解決,人權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實現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目標尚需付出更多努力。正因如此,才要在“兩個百年”的目標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中國夢里,有著人權夢。中國夢的實現,就是人權事業與時俱進的根本保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國的人權事業,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有自己的步伐與路徑。眼下,要緊的是于眾聲喧嘩中平心定氣,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描繪的行動愿景下,研判歷史大勢、順應民心期許,領會“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真義,真正讓中國人權事業扎實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