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日發布的《2016珠三角企業創新報告中》,華為、中興、大疆、光啟等深圳企業的名字被屢屢提及。報告認為,這些企業在各自領域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一大批深圳企業家正在成長為“掌握新經濟命脈的新力量”。報告還提出,一個以生長性、動態性為基本特征的“1+1+3”創新生態系統正在珠三角的企業群落中逐漸形成:即以企業為創新驅動核心,以企業家群體為創新精神內核,三大創新驅動要素——政策、金融、人才協同共生。這種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與發展,在深圳表現得淋漓盡致。(5月8日南方日報)
深圳作為我國一線城市中最年輕、創新創業活動最活躍的城市,近年來努力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向高端前沿邁進,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躍升,在信息技術、生命技術、機器人等領域逐步成為領跑者。因此,深圳正在成為國際上認可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集聚創新資源,不斷吸引著全球目光。近日,國際權威雜志《經濟學人》發文介紹了創新企業集群發展情況,稱深圳為“硅洲”,很多跨國公司關注這里發生的最新趨勢。由此可見,深圳創新已經走向全球,國際范越來越足!那么,深圳創新緣何越來越具有國際范?
其一,企業主導,政府給力。在整個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代表著市場取向;政府是制度創新的主體,主要任務是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彌補市場失靈的不足。只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才能推動整個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因此,深圳一方面讓企業唱主角,支持企業創新創業,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龍頭”企業持續做大做強,大疆創新、光啟、柔宇科技等“獨角獸”企業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從政策和規劃層面加強創新體系頂層設計,圍繞科技管理機制創新、創業創新能力提升、強化對外合作等方面構建政策支持體系,以企業為創新驅動核心、以企業家群體為創新精神內核、政策金融人才協同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加速形成。
其二,海納百川,為我所用。創新驅動實質上是智力驅動、人才驅動。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關鍵在人才。深圳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造就了一批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敢于擔當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企業家加速向深圳集聚,逐漸成為創業創新的中堅力量。同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2016年新引進“孔雀計劃”高層次創新團隊23個、全職院士6名,新增海歸人才1.05萬人、高技能人才12.6萬人。更加可喜的是,一批世界頂級科學家先后入駐深圳,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格拉布斯與南方科技大學合作致力于新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領域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組建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在下一代照明技術領域開展前沿研究……毫無疑問,深圳已經成為對全球高端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其三,內引外聯,融入全球。近年來,深圳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全球創新共同體,引進最頂尖的創新者加入,積極融入創新全球化,全面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取得明顯成效。一方面,大力實施“引進來”戰略,蘋果、英特爾、微軟、高通等科技巨頭落戶深圳“聯姻”,帶動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向深圳流動,為深圳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另一方面,積極鼓勵本土企業“走出去”,多地同時創業匯聚創新要素,華為、光啟、大疆、柔宇等本土創新企業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初步形成跨國公司集群。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深圳已支持企業、科研機構在全球建成250余家研發中心,建成70家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南方網劉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