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 2017年5月14日下午, “藝術的仁慈”群展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開展,該展展出了陳丹陽、董文勝、黃宇興、蔣志、金石、李昌龍、李青、劉可、羅荃木、秦琦、屠宏濤、王亞彬共十二位“70后”當代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這是蜂巢(深圳)繼開館展“靈暈與氣韻”之后的第二回展,繼續聚焦藝術本體,重點探討在文學藝術中所共同擁有的美德問題。
2017年5月14日,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的仁慈”群展現場。
代際群展 梳理當代藝術的東方美學線索
本次“藝術的仁慈”群展,展出十二位“70后”藝術家的油畫、裝置、攝影等作品,形式豐富,風格多樣。
李青 《鄰窗·圣堂 》2014 木、有機玻璃、金屬、油彩 150×107×11cm
金石 無題 2014 木頭 H:250cm
藝術家的創作,與其成長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中國當代藝術始于“85新潮”之后,而“70后”藝術家則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據策展人、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介紹,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試圖通過不同代際藝術家的作品所呈現風格和特點,梳理東方藝術的美學線索。中國與全球的藝術創作其實是同步的,近現代社發更加進步開放、慢慢遇國際接軌,藝術家們所呈現的作品也就更加注重藝術的本身。
2017年5月14日,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的仁慈”群展現場,家長帶著孩子觀賞作品。
“對大眾藝術知識的普及,傳遞普世的概念,引導觀眾如何看展,如何與作品交流和對話,這是作為一個藝術機構應承擔的責任。”夏季風表示,初到深圳便感受到深圳民眾對于藝術的熱情,深圳自身開放包容的城市屬性,對于當代藝術的接納和開合度是不可小覷的, 當代藝術有其獨特的語境,藝術機構在引導和梳理觀眾對藝術的認識上還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聚焦本體 探討藝術作品的美德問題
有別于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首展“靈暈與氣韻”的學術方向梳理, “藝術的仁慈”重點探討藝術本身的美德問題。
蔣志《 虛假》 可復用性資源 2013 布面油畫 169×236cm
李昌龍 《私人島 Private islands》 2017 布面油畫 150×300cm
“我們著急于吞咽下一堆關于藝術的知識,忙著認出每一幅名畫的樣子,焦慮地學著分辨藝術流派與風格,卻忘記了繪畫與人類真正的親密關系,那就是感動和眼淚——藝術帶來的仁慈。”夏季風館長解讀了本次展覽的初衷,除了材料的構成之外,藝術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或許恰恰是材料本身之外帶來的與愛有點關系的“那種感覺”,也就是藝術自身具備的并且經由藝術家之手傳遞給觀者的“仁慈”。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人類之間的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語音視頻技術讓千里之外變為近在咫尺,但觀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似乎并未因此拉近,反倒變得更加遙不可及。事實上,不僅僅是繪畫,也是對于現存的、最新拓展的所有藝術類型,還有藝術家,以及所有的觀眾、藝術家愛好者以及專業收藏家而言,重新認識藝術中的仁慈,感受那種“與愛有點關系”的感覺,既是恢復一個人對于藝術的欣賞能力以及個人的體驗靈性,似乎也是當代藝術領域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方向。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6月25日。(陳曉玲)
羅荃木 《養蜂人》 2013 布面油畫 120×80cm
董文勝 銀鹽照片,手工著色 Gelatin Silver Print,Hand Colored 75× 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