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徐代軍
6月7日至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和阿斯塔納專項世博會開幕式。
2013年秋天,習主席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期間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4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規劃逐漸變成了現實,并在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實踐中結出了豐碩果實。“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也沿著悠悠絲路傳播開去,歷久彌新,成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活動的重要載體。特別是習主席的此次出訪是今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的首次出訪,而目的地正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首次被提出的地方——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倡議閃耀世界,把亞歐大陸的發展和繁榮重新連接在了一起,讓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了人心,譜寫了絲路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
在今年5月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一帶一路”建設將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一帶一路”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更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那么,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主旨是什么?毫無疑問,是合作與發展。之所以是這兩個詞,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和平是世界的主流,合作與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這與“絲路精神”也一脈相承。同時,只有努力發展,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才能逐步縮小,從而促成更多發揮己長的合作,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對外交往中的重心之一,習近平主席的哈薩克斯坦之行也必然把這項工作納入了其中,并且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哈薩克斯坦地處中亞腹地,是陸上絲綢之路向西,通往歐洲、非洲等地的必經之路。自從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4年后,習主席再次踏上這一片承載著發展希望和榮光的土地,彰顯了哈薩克斯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日前習近平主席在給中哈合作出版的《美麗中國 美麗哈薩克斯坦》畫冊的致辭中指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為促進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哈建交25年來,兩國關系快速發展,雙方高層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務實合作全面推進,中哈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在向更高水平邁進。
近年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經濟領域的互利合作成果顯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以來,中哈兩國產能合作快速推進,目前已初步確定51個早期收獲項目,合同總金額260多億美元。其中,阿斯塔納市首條城市輕軌、阿拉木圖市大口徑鋼管廠等17個項目已經或即將啟動建設,涉及項目總金額將近120億美元。據統計,目前在哈薩克斯坦的2600多家中資企業給當地人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
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中,中國始終注重合作,推動共同發展,讓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讓更多的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哈薩克斯坦就是一個真實寫照。哈薩克斯坦推行的“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不期而遇,這不是“巧合”,而是合作與發展的共同目標使然。
不難知曉,習主席的哈薩克斯坦之行將重點強調合作與發展,并將以此為引領,構筑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國際間交往新關系。發展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是國際間合作與發展的積極實踐者、引導者和推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