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說法: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當無償獻血成風尚、扶危濟困送關愛、無私奉獻當義工、默默支教播希望、鄰里互助樂融融等一系列文明行為,貼上了“深圳標簽”,成為“深圳人引以為豪的公共文明行為”激起城市共鳴的時候,深圳人愛上一座城的理由開始變得簡單澄澈——這里民風淳樸、這里有愛的溫度。
福安學校的尹慶華,一個看上去身材瘦弱的龍崗教師,從2010年7月起連續數年,利用寒暑假參加“藍粉筆鄉村教師培訓”公益活動。她還記得,2011年2月,她來到喀什28中學支教,期間由于嚴重的生理失調,失眠三天三夜,深圳校領導讓她不要硬撐,打報告回來。可是,尹慶華說:“我想幫喀什的孩子和老師,不能輕言放棄。”
“凌晨兩點多,喀什的夜安靜得如同熟睡的嬰兒。”尹慶華終于完成了教案,新穎的課堂設計、多元的文本解讀,讓課堂變成了低吟淺唱,也給喀什帶去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尹慶華為喀什28中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教師,還發動深圳愛心人士,為28中募捐“愛心書屋”,并成立了“深喀愛心書屋”課題組,援建南疆的“書香校園”。
如今,尹慶華幫助喀什學校募集的“愛心書屋”已過百個,圓了上萬孩子的讀書夢。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同尹慶華一樣,每一位深圳市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作為國內較早一批從事高新技術的IT人才,種玉良還經營著一家水果電商企業,是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幾年前,他悄悄加入“麥田計劃”,將閑暇時間都留給了助人為樂。種玉良和其他志愿者曾走訪、資助山區貧困兒童,援建圖書館,和留守兒童一起閱讀、舉行第二課堂,舉辦“為少年而走”徒步,參與“都市方舟”關愛外來工子女,陪他們看電影、做手工……近期,又將“快樂女生”預防性侵教育項目從山區擴展到了深圳。
近期,臺風“天鴿”“帕卡”相繼過境,狂風暴雨中各區學校紛紛敞開大門,成為有避險需要的群眾最溫暖的去處。寶安區47所學校的應急避難所全部開放,南山區31所學校接納了近9000名避險群眾……期間,有愛心企業將午餐送到學校,有義工為避險群眾提供水、零食等物品。一位在工地工作的王先生表示,這并不是自己第一次到學校躲避臺風,每一次學校都照顧得很周到。
深圳做法:創新制度為城市文明插上翅膀
文明深圳,制度先行。深圳率先在全國推出《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修訂出臺“最嚴交規”、“控煙條例”、“無償獻血條例”等,以法治精神和民族美德培育文明公民,建設文明城市。
近來,深圳更是新動作不斷——出臺《深圳市民文明素養提升行動綱要(2017-2020年)》,全面開展“修心”“養德”“守法”“尚智”“崇文”“健體”等文明素養提升六大行動;《深圳市道德模范禮遇和幫扶制度》讓市民的善行義舉得到實實在在的激勵;《深圳市文明過節工作暫行辦法》常態化開展文明旅游宣傳勸導;制定《深圳市大型展會文明提升工作指引》,借助馬拉松、文博會等重大文體活動,開展公共文明行為宣傳勸導。
此外,深圳還通過《深圳新入戶市民文明素養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常態工作機制,為新市民們上好“入市第一課”,近幾年,深圳每年新入戶市民20萬左右,2016年達25萬余人。去年底,各區(新區)開展了新市民培訓試點工作,平均滿意率達到95%以上。
記者點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會本就是一個無法分割的大家庭,《禮記·大學》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圳人以質樸的情懷和文明行動,為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諧,留下了自己的“深圳溫度”。
深圳是一座幸福的城市,文明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生態。汽車讓行人、垃圾不落地、處處有義工、人人倡節能……市民享受著文明城市帶來的便利和愉悅的同時,“慷慨”也成為一種“習慣”。無論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無償獻血、捐獻器官,還是垃圾分類、衣物捐助、公交讓座、鄰里互助等,日積跬步的平凡善舉已經深植人心。或許,正如采訪中尹慶華所說,心中有愛讓我們變得堅強,淳樸民風讓我們有安全感,因為獲得,所以我們更愿意毫無保留地付出。(記者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