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評論>社會熱點>

未來已來,高交會為成果轉化提速

未來已來,高交會為成果轉化提速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高科技交易會彰顯著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從無到有、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歷程,見證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偉大轉型。

現場圖片

高科技交易會已經來到了第19年。回看來路,深圳從一個制造業為主的都市,變成世界矚目的一個創新高地,高交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是一個重要標志,彰顯著中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從無到有、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歷程,見證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偉大轉型。

深圳的多家科技企業,從騰訊到中興,從華大基因到大疆無人機,都是在深圳高交會上起步,走上了全球性企業之路。高交會作為一個孵化平臺,它給了很多科技企業亮相的機會,同時,它也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成果轉化模式,讓中國的研發者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

“成果轉化”,這個詞對大部分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匯。此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如此認為:成果就是成果,有了成果自然就有價值,自然就能投入到產品生產中去。可是,我在讀了科技史的相關著作后,才知道原來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科技上的小成果,是很難轉變為生產力的。比如一種新試劑的研發、一種新程序的應用、一種新系統的創建、一種新模型的假設……這些發現,無不凝聚了研發者多年的心血,但它們到底有什么用,怎么用,恐怕他們也說不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并不了解相關產業。單單把一個小創新點拿出來,如果沒有成熟的成果轉化機制,是難以投入使用的,甚至連這個創新都得不到認可。這就是為什么,在上世紀末,中國高校的那么多頂尖科研人才,都毅然選擇去美國搞研究,其原因是,在那邊有足夠的成果轉化的可能性。而當時的國內環境,即使出了成果,也未必會被承認。曾經有過一則報道,一位科學家,拿著早期的一堆成果,然而地方政府卻完全看不懂他的發現。后來他去了美國,他得到了某基金會的支持,帶上了一個科研團隊。這樣的事件并不是個例。

成果轉化機制,應該如何實現?

土耳其經濟學家阿西莫格魯在《國家為什么會失敗》中提出,為什么美國能出比爾·蓋茨?做一個假設,如果蓋茨出生在非洲某個國家,他肯定成不了科學家,最終只能成為一個農民。因為在那里,創新得不到鼓勵,沒有良好的科研環境,他恐怕連最初一步都邁不出去。出生在非洲某國的“比爾·蓋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就是,做一個出色的農民。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國家成為科技大國,擁有數以萬計的版權,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而為什么有些國家卻多次鎩羽而歸,顆粒無收。這不僅僅是人才的問題,更是制度和土壤的問題。從本世紀初開始,這個問題就進入了中國的決策者的視野之內。

中國的情況逐漸得到了改變。中國的成果轉化機制在逐步完善,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政府越來越重視科研創新在技術革命中的引領作用。以深圳為例,在打造創新高地之初,深圳嘗試了一系列舉措,來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留住人才、招攬人才,并開始打造創新機制,鼓勵創新研發,以包容性姿態鼓勵技術的變現,保障科技人才在研發中獲得最大利益,給予人才真正的創新動力。最近幾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經常大手筆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多位諾獎得主、院士等頂級科學家被吸引到了深圳。人才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深圳創新的速度。在深圳的帶動下,國內多個城市也開始加大對科研的投入。我們經常聽說過某位科研人才一下子獲得千萬課題經費的新聞,而這在十年前是難以想象的。而國內以BAT為首的科技企業,一擲千金打造國內頂級“實驗室”“研究院”,同時四處招攬人才,對科研的重視和投入可謂前所未有。

高交會就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個坐標定于深圳、面向全國全世界的平臺,首先起到一個成果展示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樣的成果,首先進行集中的展示,先讓學界與業界進行對接,讓兩者相互認知和磨合。在學界的努力得到呈現的同時,業界就可以思索該系統如何轉化、如何利用。高交會有相關的機制,保障產學研的深度協作,以發揮最佳合力。從2012年開始,中國科技氛圍迅速走高,在大眾創業背后,是涌動的科技創新浪潮。

總有外國記者感慨中國為何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從“山寨大國”到“創新大國”的變化。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報道說,“中國成為APP大國、互聯網大國,這在不久前是難以想象的。中國在互聯網領域已經成為了高地。”其實,奧妙就在于此:成果轉化機制完善了,很多科研成果實現了“從0到1”的轉化。原來那些藏在深處、難覓知音的成果與發明,一下子找到了展示的平臺,很快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多年來累積的技術終于找到了出口。以高交會為首的一系列成果轉化設施,打通了“政產學研資用”等領域,讓很多技術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這個爆發力可謂是相當驚人的。就連以往一直執著唱衰中國的西方媒體,在這個層面上不得不口服心服。《時代周刊》在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標題就是《China won》(中國贏了)。

在粗放式的制造工業時代,人力、規模、成本往往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科技的投入,往往因為成本之大,而被忽視。而到了更加精細化的高新科技時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取決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科技成果能力和經營能力。這些案例,以騰訊、華為、華大基因、大疆為首的深圳科技企業在這幾年的發展,尤為明顯。在這些科技企業的帶動下,“技術為王”成為未來企業經營之道的核心邏輯。深圳經濟之所以能在2012年后保持高速發展,得益于科技研發帶來的技術紅利。高交會與科技企業相互輝映,令深圳成為了網絡上可見的智力高地。

“未來已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帶給人類的共有體驗。以移動互聯、AI、物聯網、VR技術、3D打印、無人機、基因科技所引領的先進產品,震撼著人們的既有認知。在這種氛圍之下,今年的高交會引發了全城、甚至是全國的重視。以往,這些“展會中的科技”,或許離我們很遠,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內容;但在成果轉化渠道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已經預測到,它們都會在新時代的入口處等著我們。(作者 馬立明

[責任編輯:王瑤]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