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保定安國農村的墨剛,一直四處漂泊打工謀生,搬磚、和泥、木工啥都做過,但他卻從未因為工作的繁重而放棄詩歌創作的理想。沒有錢買報紙和雜志,他就跑到工地邊上或者街道的垃圾堆里翻找報紙或文學刊物;沒有白紙,他就把創作的詩歌寫在工友丟棄的廢煙盒上。20多年如一日,他創作了110多首詩歌。河北大學出版社為他公益出版了詩集《幸福是內心小小的閃電》,這在河北省還是第一次。
墨剛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打工詩人”,他身上有打工者的默默無聞、勤勞樸實、無私奉獻,也有詩人的文思泉涌、天馬行空、赤子之心。他的詩或者是從田地“長”出來的,或者是從車間“產”出來的,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為我們零距離接觸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窗口”,墨剛也由此站在了文化大舞臺的聚光燈下。
在新時代文化大舞臺上,“打工詩人”并不孤獨。像墨剛一樣熱愛文藝,喜歡創作的“草根”還有許多。比如,秦皇島撫寧區成立了炕頭詩社,由一個個分散在農村、社區、機關、廠礦的詩詞愛好者組成,或在田間邊勞作邊交流,或在村頭炕頭邊喝茶邊切磋,潛移默化地倡導文明新風;再如,唐山的張學敏,是一名地地道道以種地賣菜為生的農民,因參加《星光大道》而被觀眾親切地稱為“賣菜大媽”,在201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以技驚四座的海豚音和一曲《春天的芭蕾》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還有,邢臺任縣195個村都組建了“草根文藝隊”,自編自創歌曲、舞蹈、快板書,通過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藝演出,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
文藝作品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相反,每一部經典的文藝作品都不能離開“油鹽醬醋茶”,每一個普通大眾都可以成為文藝創作的“主人翁”。不管是“打工詩人”,還是“農民歌唱家”,抑或是“草根文藝隊”,他們本身就是普通大眾,所以更了解普通大眾喜歡什么樣的文藝作品;也正因為他們創作的文藝作品都有濃濃的鄉土味道,所以更易引起廣泛共鳴,從而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文化傳播,還是文藝創作,抑或文明建設,都必須堅持人民性,需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開創新的境界。歷史和實踐證明,文化春天,因為萬眾裝點而更加絢麗;文藝高峰,因為萬眾共筑而更加雄偉;文明之林,因為萬眾培育而更加繁茂。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因為涌現出一批批像墨剛一樣的“打工詩人”,心系黃土地,筆耕不輟,才迎來了文化發展的春天;正是因為涌現出一批批“草根文藝工作者”,展己所長,孜孜不倦,才扮美了文化百花園;正是因為涌現出一批批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堅持創作,才凝聚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同樣,文化自信,也需要萬抔累土。新時代,有萬千文化之旅的“執燈者”,有萬千文藝巨輪的“劃槳手”,有萬千文明之林的“培育者”,相信,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必將更加深厚,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必將更加廣袤,十三億中華兒女的步伐必將更加鏗鏘,社會主義文化必將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