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8日在中科院第十九次和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引發全國上下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熱議和關注,科技界信心滿滿。實現現代化強國夢和民族復興中國夢,必須憑借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可謂形勢、挑戰和使命逼人,時不我待,唯有奮起攻堅前行,方能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潮中贏得勝算。
當今世界科技如此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與人民生活福祉如影隨形,須臾不可分離,這一點大家都感同身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國家科技實力不進則退,甚至被淘汰,這一點毫不夸張。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全面發力,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一些學科研究居世界前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航天技術取得世界矚目的成果,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等領跑世界,一些技術和制造正在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短板和瓶頸等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進入新世紀,全球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前沿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研和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
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只能與到來的歷史交匯期產生同頻共振,絕不能擦肩而過,錯失機遇。
江山代有才俊出,不拘一格育棟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可以說改善人才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人才、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一流創新團隊是制勝的關鍵。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讓人才厚植沃土,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讓我國科技天地群英薈萃,群星閃耀。
國家要躋身世界科技強國,就得把握大勢、革故鼎新,搶占先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下好“先手棋”。國家要不斷健全創新體系,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工作者更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自主創新,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打造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擁有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志性科技成就。要以關鍵共性、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為突破口,實現自主可控,牢牢掌握創新和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還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系統而具體地勾勒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路線圖,現在最需要的是實干苦干、攻城拔寨,力爭實現整體科技水平從跟跑向并行、領跑的戰略性轉變,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世界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全球開拓者,為人類新時代科技創新貢獻更多更精彩的中國新發明新創造。(央廣網評論員: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