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
深圳新聞網7月16日訊(記者 余俐潔 劉斐斐 劉慶康 涂勝)2014年9月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開學典禮,迎來該校第一批本科生。2018年5月20日,該校首屆本科生畢業了,在首屆271名經管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中,約65%的畢業生選擇前往國外(境外)繼續攻讀研究生,其中不乏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選擇馬上就業的畢業生比例約35%,平均年薪近14萬元人民幣。
經過四年的發展,港中大(深圳)從一個學院發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組建了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一流科研平臺。
作為深圳首個境內外合作辦學的“先行者”,其“奧秘”是什么?前行中又遇到什么困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徐揚生做客深圳新聞網“校傲江湖”,為您講述“不一樣”的港中大(深圳)。
選擇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首任校長的動力是什么?
徐揚生:香港中文大學要在深圳辦這所學校,這對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界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校長要對國際上的大學比較了解,同時對中國社會也應該是比較了解,要有一個“中國心”在里面,要真正熱愛教育。那我自己想想,還是有這方面的條件,而且我覺得自己本身也是有義務來做這件事。
遇到怎樣的挑戰?
徐揚生:要了解國內的學生,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因為大學實際上就相當于一個“煉鋼廠”,你要辦好“煉鋼廠”的話,“鋼”到底是什么樣的你要清楚。所以我走訪了很多學校,到目前走了73所中學,我就知道他們每個中學是怎么培養人的,而我就知道我應該是怎么來對這些學生負責。
對學生的培養有什么特色?
徐揚生:我們學校從建校第一天開始,我的原則就是“學生第一,老師第二,校長第三”。這些東西都寫在我們的綱領里面,我們所有安排都是這樣,凡是學生的事情是最重要。一方面,我們注重于培養起全人的培養,尤其是注重培養一個就真正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我們要培養不是光是一個專才,而且是一個真正有傳統文化、有道德的人。我們邀請很多駐校藝術家來培養我們的學生,我們還有書院制,所以這是全人教育是一環接著一環的培養我們學生,是個是真正人的培養,這是我們第二個特色。第三個特色是我們比較國際化,尤其是比較內地的一些其他的比較傳統的學校講我們比較國際化。我覺得一個學生的培養一定要知道世界前沿在哪里,如果不聽世界的聲音,關著門來做事情,我覺得做不好。真正培養人,你不知道他十年20年30年世界的發展會到哪里,所以我們要培養國際化人才。
在深圳這所具有創新活力的城市中,大學與城市的關系是如何互相扶持、互相融合發展?
徐揚生:一個城市的發展跟大學是很有關系的,也是一個城市的底蘊所在。深圳這個城市發展得非常迅速,在目前是在全中國是發展最迅速的,也是發展勢頭最好的大城市之一。大學為城市的發展提供科技、文化及人才方面的貢獻,對社會的發展有促進性作用。大學是這個城市的靈魂所在。當然城市對大學也是要互補的。
深圳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
徐揚生:深圳一方面需要國際化的高端人才,比如要能用能夠流利的說英文,同時也要知道國際的管理規則、國際的行為準則,它要在國際氛圍當中才能夠培養出來的。第二方面,深圳非常需要文理融合的能力。比如創新創業,創業不僅是學問要做得好,要有技術思路,還要能融資,會做市場,這就要求會說話、要會溝通。深圳也非常需要有創新的人才,創新人才除了學問以外,還有很多勇氣方面的培養。我們有很多包括駐校藝術家、書院各方面制度,我們是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正面思維導向”。
對學校未來有什么發展期望?
徐揚生:目前學校的發展是非常好,今后我們這可能主要會從研究型大學方面做更多的要求和努力,另外國際化的氛圍我們也要提高。同時我們也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更了解中國,更了解深圳,更了解珠三角地區。深圳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了解深圳的話,我覺得說不過去。
對深圳有什么期許?
徐揚生:我覺得深圳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成果,所以我們希望深圳在改革開放方面能夠繼續走在時代的前沿,真正起到“領導的角色”,把珠三角、甚至全中國推上去,這也是一個機遇。
送給高考生的建議
徐揚生:參加高考的學生們要放松,就是不要太緊張,我稱之為“松而不懈”。松懈是不對的,但是太緊張也是不對的。考大學對人生來說可能是一件大事,但是可能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大。選擇大學也是這樣。大學的名氣重不重要?大學的地點重不重要?大學的專業重不重要?我覺得都很重要。但是我認為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到那個地方去,真正能夠開眼界,你能夠學到那些你想學的東西。開眼界,跟最聰明的、最有智慧的人一起對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