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7月8日,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開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響神州,成為改革開放的啟幕樂章。 (資料圖片)
蛇口精神,將引領著蛇口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片區。(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蛇口工業區、國貿大廈、漁民村、深圳證券交易所……這些地名無不鐫刻下改革開放的深刻印記。從今日起,本報推出“致敬標志地再創新奇跡——深圳改革開放重要標志地特別報道”專欄,敬請垂注。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1979年1月31日,中央批復同意了建立蛇口工業區的請示,蛇口工業區正式成立。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南海之濱,虎崖山下,移山填海,開山炮硝煙騰起,隆隆爆破聲和馬達的轟鳴聲振聾發聵,“開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響神州,成為改革開放的啟幕樂章。隨著這聲炮響,蛇口工業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管”,開創了多項制度革新與觀念革新。
“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
“蛇口工業區動工建設的時候,我就在現場,就是紀錄片里經常出現的那個場景, ‘開山第一炮’讓我們特別震撼,有一種移天換地的感覺,我很幸運站在了一個巨大變革的現場。”記者在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見到了曾經在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工作的李新初老人。
“那時候條件很艱苦的,所有的建設工程幾乎都要靠人力完成,記得有一次我們用推車運石板,差一點就滾進了山崖。看看現在的蛇口,覺得那時候沒白付出。”李新初告訴記者。
1980年1月,蛇口工業區正式招商引資。蛇口首次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響徹大江南北。此后興于蛇口的創新理念“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和“敢為天下先”也都成為了改革開放進程中最具影響的時代強音。
1980年5月10日,招商局與香港漢貿有限公司達成在蛇口工業區興建別墅和公寓式住宅的協議。同年11月22日,碧濤苑別墅區正式破土動工,這是蛇口工業區第一個商品房住宅項目。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蛇口大膽突破,創造出多項中國第一或全國之最,1981年8月,蛇口工業區率先實行招聘用人,在各重點大學及各地公開招聘人才。并率先改革干部制度,實行干部聘用制。1983年10月31日,蛇口工業區率先實現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進行工資改革,實行崗位工資,并實行職工住房商品化改革。從而率先實現改革工資分配制度、率先實行社會保險制度。
為了保證引進外資有利于國家建設,有效地保護環境,蛇口工業區明確提出了中國最早的吸收外資原則——“三個為主”、“五不引進”。在此原則下,眾多三資企業落戶蛇口,例如1983年10月31日,蛇口建成國內第一家日本獨資企業——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成為當時蛇口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蛇口模式”奠定改革開放理論實踐基礎
“招商血脈、蛇口精神”,40年來,蛇口始終保持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
1979年9月5日,蛇口工業區引進新中國第一個外資企業——中宏制氧廠。同年10月30日,蛇口工業區在蛇口港順岸碼頭工程中首開全國先河,率先實行超產獎勵制度。“1979年我在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文印室擔任打字員,那時候很辛苦,辦公環境很差,當時我住在蛇口老街,蛇口工業區和蛇口老街之間有一條小河,只要一下暴雨,我就回不去家了。1983年,園區為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也為了方便我們出行,將小河改造升級。現在小河已經不復存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第一批職工林小靜告訴記者。
在發展生產方面,蛇口工業區創建了一個母本。1979年后,以蛇口工業區為基礎,招商局相繼開辟了港口、金融、地產、物流、科技等業務,制度改革方面,蛇口工業區打破“鐵交椅”,收入與企業經營狀況和本人工作業績掛鉤,這些敢為人先的改革試驗,后來在全國推廣,被譽為“蛇口模式”。
“蛇口模式”的核心是企業充分發揮自主權,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辦事,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搞活經濟。在“蛇口模式”帶來的良好投資與商業環境下,蛇口工業區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優秀企業,例如,1982年6月14日,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中國南山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8月11日,蛇口工業區在內部結算中心基礎上創辦招商銀行,這是新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因此,蛇口也被稱為“單位面積培育知名企業最多的地方”。“蛇口模式”為中國其他地區推行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及實踐基礎,引領中國經濟進入近40年的高速增長期。
新時代新使命完善全球布局
如今的蛇口工業區,已經是深圳最現代化、國際化的片區之一。這里是深圳外籍人士居住最多的片區,這一個指標就能說明蛇口的國際化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招商局集團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大力推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努力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排頭兵成為深化改革的新標兵。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蛇口工業區一直延續著改革創新的基因精髓,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掛牌成立,蛇口又擔當了新的歷史使命,再次走在了改革的第一線。2018年度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制度創新指數增長顯著,以84.98分超越上海自貿試驗區排名第一,成為國內發展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高的代表性區域之一。
招商局在認真總結梳理蛇口綜合開發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提出在有條件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復制“前港-中區-后城”的成熟蛇口商業模式,目前已在吉布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6年10月30日,蛇口太子灣郵輪碼頭落成,是全國最大的集“海、陸、空、鐵”于一體的現代化國際郵輪母港,成為蛇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走向世界的新門戶。
“當年我們說自己是蛇口人,很有自豪感。今天再說起蛇口,這種自豪感更強烈了。海上世界明華輪旁邊的噴泉,蛇口太子灣郵輪碼頭,像藝術小鎮一樣的南海藝庫,海濱公園,我想說,蛇口的現在,比我當年夢想得還要美。”曾經在蛇口港工作過的李先生說。
新時代下,蛇口工業園區將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目標,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市民感言
我從小就生活在蛇口,40年前的蛇口,可以用荒涼來形容。海上世界這里還是一片灘涂。如今蛇口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高樓林立,街道整潔美麗,人民安居樂業。
——蛇口工業區老職工黃永義
我和先生1984年初從韶關來到蛇口,記得當時道路泥濘不堪,多次我們想回老家,可是看著蛇口幾乎一天一個樣的變化,又舍不得離開,為了更好的明天堅守在這里,現在看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洋公司老員工吳海靜
我1992年大學剛畢業來到蛇口,看了《東方風來滿眼春》這篇文章,激情澎湃。來到這里后,體會到了蛇口精神,雖然蛇口當時條件極差,但我干勁十足。
——平安保險老員工劉程麗
1988年,我來到蛇口工業區,記憶中就是一個大工地,那時候我在玻璃廠工作,一下雨道路就特別泥濘。如今,這里的變化讓人欣喜,寬敞的柏油馬路,綠化帶像花園,非常美麗。
——浮法玻璃廠老職工林振華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智偉 整理)
記者手記
蛇口精神帶來的改革基因
蛇口工業區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即使現在走進這里,仍然能感覺到它的與眾不同。當你在路上看到那塊醒目的標語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會找到答案:改革基因已經如空氣般融入了蛇口的血脈中。“開山第一炮”,敢為天下先,改革的基因也貫穿到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蛇口的滄桑巨變,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改革開放是使命召喚,“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蛇口精神吸引了一批批有志之士涌入深圳,來到蛇口,城區日新月異,精神代代相傳,不斷探索著新的發展路徑。“開山第一炮”,敢為天下先,那一聲奮進的炮響仿佛就在昨天,仍然激蕩在每一位奮斗者的心頭。
深圳灣波瀾壯闊,蛇口工業區總是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高樓林立、產業發達、道路通暢、綠樹成蔭,嶄新的城區讓我們為改革開放而自豪,蛇口精神,也將引領著這里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片區。■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