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年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出爐,深圳得分最高 逾60項法規填補國家立法空白
2017年深圳各級行政復議機關共收到行政復議案件9602宗,辦結9035宗,行政復議案件量超過同期法院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數,行政復議已成為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渠道。圖為深圳行政審判中心。南方日報記者朱洪波攝
日前,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在評估的100個地級以上市政府中,深圳以總分790.13分榮登榜首。
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是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營商環境的必要條件,從出臺全國首個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到印發第一個以法治政府建設為主題的市政府“1號文件”,從提出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的戰略目標,到加快建成法治中國的典范城市,深圳一直在堅定地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尤其在立法、執法、公共法律服務三方面,深圳的法治政府建設有不少工作已走在全國前列。
授權立法26年,逾七成法規屬先行先試和創新變通類
在特區發展的過程中,深圳探索出臺的土地使用權、股票交易、涉外經濟合同管理、金融機構抵押貸款、住宅物業管理等制度和政策都是“開先河”之舉,后來在全國推廣。獲得特區立法權后,深圳在各領域先行先試,通過立法引領和推進改革,全國立法“試驗田”的角色更加凸顯。
深圳分別于1992年和2000年被授予“特區立法權”和“較大市立法權”,這是深圳改革發展的重大優勢,促進了深圳改革創新和“窗口”“試驗田”作用的發揮。從1992年開始到今天,深圳被授予特區立法權已有26年。截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深圳累計制定的220項法規中有先行先試類105項、創新變通類57項,僅此兩類占比就達73.63%。而105項先行先試類法規中,有41項早于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出臺,有64項填補了國家立法空白。
2017年,深圳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審議23項法規,圍繞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公用事業等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全部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深圳市政府新制定規章8項,修訂規章6項,廢止規章1項。此外,深圳還設立了政府立法工作聯系點,拓寬公眾參與立法渠道,提升法規規章草案質量,完成了現行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完善市場經濟規則體系。在具體的法律法規方面,2017年,深圳為緩解住房供需矛盾啟動保障性住房條例修訂工作,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封閉流轉制度,設定租售條件中收入和財產限額規定;推進股份合作公司條例修訂,完善集體股、合作股、募集股等股權制度,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并且對資產登記、交易等監管平臺作了規定。另外,深圳還出臺了全國第一部關于輔警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在特區警務輔助人員條例中通過特區立法賦予輔警一定的執法權限,緩解了深圳警力不足的壓力。
2018年,深圳市政府要完成的立法項目有20項,包括9項擬提請市人大常委會議審議的法規草案和11項擬由市政府制定的規章,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城市更新條例等。
目前,深圳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已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深圳實施最嚴格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制定,深圳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在《深圳經濟特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若干規定》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擴展和延伸,建立創作、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與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相匹配、與國際通行規則相結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系,在調整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標準、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建立訴訟調解對接機制、設立舉證妨礙規則等方面先行先試,提高侵權違法成本。
在全國首創行政審判中心
近年來全國各地城管執法中存在不文明行為,影響到執法部門的公信力。為促進城市管理法治化,深圳在全國首創了“律師駐隊”工作模式,由城管部門執法隊購買服務與律師事務所簽訂協議,律師事務所派出專業律師常駐。截至目前,深圳市、區(新區)、街道三級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駐隊律師覆蓋率已達100%,駐隊律師人數130余人,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減少了暴力糾紛,促進文明、和諧的執法環境。司法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還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律師參與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的意見》,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國推廣。
為督促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自我約束,去年深圳對1.2萬多名行政執法人員進行清理,包括從事行政執法工作的合同工、臨時工以及不符合證件管理法律規范規定的申領行政執法證件條件的人員;從事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檢查等執法活動,但從未取得執法資格的在編在崗人員。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在全國首創行政審判中心,通過行政訴訟集中管轄助推法治政府建設。在近年的行政訴訟案件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和行政機關敗訴率這兩項指標分別上升和下降。2017年度行政機關負責人共出庭應訴206人次,相較2016年的139人次增長48.2%,行政訴訟中“告官不見官”現象進一步改善。行政機關敗訴率近三年逐年下降,2017年度行政機關敗訴189宗,敗訴率6.4%。這兩項指標的升降也反映出隨著法治政府加快推進,深圳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意識不斷增強,執法水平明顯提高。另外,行政復議已成為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渠道,數據顯示,去年深圳各級行政復議機關共收到行政復議案件9602宗,辦結9035宗,行政復議案件量超過同期法院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數量。
此外,深圳還在全國首創政府法律顧問室,全面推進法律顧問制度,就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大合同等重大行政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2017年,深圳市法律顧問室共出具法律意見479件,參與重大項目決策81件,歷史遺留問題13件,代理行政復議17宗、行政訴訟885宗、民事及仲裁案件29宗。
“部分基層司法所為基層政府更好地貫徹落實依法行政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在基層法治政府建設方面,深圳市司法局局長蔣溪林表示,深圳將開啟司法所“大榕樹”計劃,司法所承擔基層黨委政府法律顧問的角色,進行決策合法性審查,可以大大提高基層治理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一站式”法律服務送到家門口
2017年8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聽取深圳市政府公共法律服務專項工作報告,這是深圳市政府首次就公共法律服務這一工作向人大常委會進行報告。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統籌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等所必需的法律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的發展水平也體現出一個地區法治政府的影響力,體現市民對法治的參與感、獲得感。司法行政部門作為公共法律服務的供給端,通過向社會統籌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助力社會矛盾糾紛解決。
目前,深圳已基本完成市、區、街道和社區四級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市、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街道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社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打造涵蓋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律師和公證服務、司法鑒定等服務的綜合性、“一站式”平臺。數據顯示,深圳共建成市、區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74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670個,把法律服務送到市民的家門口。
深圳從2003年開始試點“律師進社區”工作,2018年深圳共計681個社區全面完成與專職律師的社區法律顧問簽約工作,實現“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共有820多名律師為社區提供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矛盾糾紛調解和代理訴訟服務。在2015年—2017年,深圳社區法律顧問共提供服務124042件,這使得社區治理形成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維護居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新格局。
爭議解決是法律服務的核心功能之一,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深圳在街道、社區設立了調解組織,以及推進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設立各類專業人民調解組織344個,實現了對全市法院(庭)、公安派出所、交警大(中)隊、醫療機構、婦聯組織和勞動、信訪、綜治維穩中心等矛盾糾紛較為集中的單位或部門的全面覆蓋。此外,2017年,深圳對93696宗調解成功的案件發放補貼約815萬元。2018年,深圳還建立了律師參與調解制度,在律師協會成立調解中心,在各級法院成立律師調解室,在全市開展律師參與訴訟調解工作。
為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深圳還成立了創客法律服務中心并向創客社區、大型工業園區、產業孵化中心社區延伸,以及成立版權糾紛調解委員會、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委員會,打造南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成立首批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機構等。
觀點
要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改革開放后土拍第一錘、取得特區立法權、內地第一家律所、全國首創政府法律顧問室······深圳每一次跨越發展都伴隨著法治的不斷完善和改革的不斷推進。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蔣溪林表示,深圳這四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密碼可歸結為四個字:創新法治。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深圳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
“市政路方便有捷徑,沒有過路費,但可能遇到紅燈;而高速路入口可能比較遠,還要付出過路費,但一旦上路,路牌標識清晰,車輛相互遵守規則各行其道,駕駛員可以心無旁騖加足馬力,目標越遠、路程距離越長,高速路的優勢會越明顯。”深圳市政府法制辦主任胡建農將法治比作高速路,他表示,回顧深圳近四十年來走過的歷程,法治精神和理念已經潛移默化為深圳許多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共同認知和工作習慣,深刻地影響到每一項政策的出臺和每一件具體的行政行為,深圳將堅定不移地沿著法治的道路不斷前行。
“法治政府的含義一方面是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施政,另一方面是政府本身置于法律管束之下。法律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本身,行政機關當被告就是要行政機關受到法律的約束。”深圳市法治研究所所長王成義說。
“法治政府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工程。”深圳市法制辦法治政府建設督導處處長王峻表示,深圳在法治政府建設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獲得兩次中國法治政府獎,也被評為中國法治政府十大典范城市之一,在廣東省位居第一。
胡建農表示,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比如行政管理的效率、服務水平上有明顯的差距,例如一些審批條件存在模糊性、決策論證征求公眾意見不夠、選擇性執法、缺乏法治思維和法治工作方式等,而這些影響到市民在實際生活中對法治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深圳的法治政府建設要對標國際一流,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2018年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顯示,深圳市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方面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行政執法指標同比有所下滑,在行政執法方面良好的工作勢頭未能得到保持,在執法全過程記錄、“雙隨機、一公開”、執法輔助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另外,“政務公開”得分波動明顯,在網站檢索的便利性、不當設置信息申請條件、政府有關部門對信息申請的答復等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有待進一步提升。(撰文:南方日報記者陳熊海 統籌:張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