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這樣一群深圳人,他們外表沉靜、內心激蕩為深圳樹起文藝豐碑;有這樣一群深圳人,他們扎根人民、頑強拼搏為世人抒寫文化傳奇。今年,深圳計劃重磅推出三位文藝名家:畫家王子武、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文藝理論家胡經之。他們是四十年來深圳改革開放成就中的見證者和奉獻者,為深圳文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為讓廣大網友走進名家生活,了解他們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深圳新聞網開辟文藝專欄—深圳文藝名家大觀。本期,我們將把文藝美學“教父”—胡經之引入了公眾視野。
胡經之,最早落戶深圳的著名學者之一,參與創辦深圳大學中文系、國際文化系及特區文化研究所,堪稱深圳學術和文化的拓荒者和見證者。他深耕深圳文化建設三十余年,見證了深圳文化、學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是深圳學派的杰出代表。他首次在全國倡導高校應開設文藝美學,使文藝學正式列為高校專業方向,被稱為文藝美學的“教父”。他著書近四百萬言,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是深圳學者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胡經之接受媒體采訪
他是當代著名的文藝美學家,中國文藝美學的積極倡導者,國務院授予“高等教育突出貢獻”證書的人文學者。他也是改革開放后主動離開北大的第一位教授,被稱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近日,深圳新聞網記者采訪了來深圳工作生活30多年的文藝名家胡經之教授。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矍鑠,飽含激情地談起他與深圳的這些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