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9月14日電(連迅 李曉笛)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大橋局”)成立至今已經60多年。改革開放給中鐵大橋局提供了哪些歷史發展機遇?中鐵大橋局人如何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來追趕、超越世界先進造橋水平?近日,中鐵大橋局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自明接受新華網專訪,講述建橋人和改革開放的動人故事。
新華網:中鐵大橋局成立至今已經60多年了,60多年來大橋局取得了哪些重大發展成就?
劉自明:中鐵大橋局的前身是1953年4月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經批準成立的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目前中鐵大橋局已經是一家集橋梁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土建施工、裝備研發四位于一體的承包商兼投資商,具備在各種江、河、湖、海及惡劣地質、水文等環境下修建各類型橋梁的能力。
60多年走下來,中鐵大橋局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2600余座不同類型的大橋,總里程3000余公里,在大跨度公路橋、鐵路橋、公鐵兩用特大橋、超長跨海大橋、大跨峽谷橋等建設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們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2項,國際喬治 里查德森大獎6項、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10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34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26項、中國公路交通優質工程李春獎4項,擁有國內外專利572項。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鐵大橋局培養和積累了大批優秀人才。先后培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名。中鐵大橋局現有院士1名、大師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9名、省部級各類專家118人次、正高級高級工程師157名、高級職稱人員1600余名。
如今,中鐵大橋局具有鐵路、公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具有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港口與海岸工程、鐵路鋪軌架梁工程、公路路基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及特種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以及其他眾多資質。這些資質的獲得,意味著我們在中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市場上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鐵大橋局修建的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梁旭 攝
新華網:改革開放給中鐵大橋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哪些機遇?中鐵大橋局又是怎樣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從而不斷壯大自己?
劉自明:大橋局6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前差不多30年,建造橋梁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不到200座,里程加起來也不到200公里。像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都是在那個年代建造成的。但是前30年為大橋局日后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我們由不會修橋到會修橋,再到會修技術含量很高的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這40年,大橋局得到了快速發展。大橋局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經濟的發展給大橋局這樣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同時也提供了很多重大的機遇。大橋局抓住了發展機遇,首先是適應了市場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建造橋梁的跨度不斷增大,建造橋梁的材料要創新,建造橋梁的工藝和技術要創新,缺少的裝備需要研發。大橋局在這些方面都一一克服困難,解決了問題。
在前30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時候,大橋局形成了一個傳統,那就是堅守質量傳承創新。第一代的大橋人對質量的追求和創新的追求是非常執著的,他們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大橋人。我們一直在追求要跨越天塹,超越自我,不斷追求今天超越昨天,明天超越今天,追求更高追求卓越。正是大橋人的這種精神,保證了大橋局抓住了一系列重大建設機遇,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以前我們提出“建成學會”,后來我們提出要“發奮圖強”,再后來我們提出要“追趕世界”。到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追趕世界。遲早有一天,我們會領先世界,會超越最高水平,會達到最高水平。
中鐵大橋局工作人員在拉薩至那曲高等級公路昂嘎大橋施工現場作業。新華社記者覺果 攝
新華網:大橋局人對質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就是我們所講的工匠精神吧。您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您覺得大橋局應該怎樣堅守工匠精神?
劉自明:我覺得工匠精神簡單來說是三個詞、三種內涵:精雕細琢,是一種創新的精神;精益求精,是一種追求品質的精神;追求極致,是一種服務的精神。以前,只有具體操作的人我們才把他稱作為工匠。事實上呢,在一個企業里面搞管理的,搞技術的,甚至領導層也都可以使自己成為工匠。
我們國家對匠人歷來是十分尊重的。那是因為他們手藝好,活干的好,追求完美,技藝精湛。對匠人來說,他們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很在意很看重社會對他們的評價。也許正是這種在意社會對他們的評價,在意自己的產品所達到的效果,才促使這些工匠們追求更高,追求極致,追求完美。
當今時代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需要培養大批的工匠。如今對工匠的要求不僅僅限于從事簡單操作,還需要具有更廣闊的知識面。今天的工匠需要掌握更高新的技術,需要在標準化、流程化建設上能夠更多參與,滿足我們大規模大體量建設的需要。
對一個企業來說,單有現場操作的技術工匠顯然不夠,我們還需要一些管理工匠,還需要一些有前瞻意識、能夠做一些更深入研究的戰略工匠。有了這些不同層面的工匠,我們的企業才能夠發展得更好。
新華網:大國重器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大橋局在今后的發展中,怎樣才能做到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劉自明:我理解的大國重器不是單指某一件裝備,應該有更廣闊的內涵。要解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問題,技術也好,裝備也好,一些更加尖端的領域也好,這些手段都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靠別人不行。就拿我們的橋梁建造業來說,建造理論、建造技術、建造裝備等都應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現在我們在長江上建橋、在黃河上建橋已經不成問題了。未來我們要向沿海的島嶼去發展,甚至向海洋要空間,這就需要交通先行。像大橋局這樣的企業,就應該瞄準這樣的需求來進行技術研發,進行裝備研發,以適應在更復雜的區域建造橋梁。
在更復雜的區域建造橋梁,我們將會采用更裝配化的技術,需要把我們原來的現場作業改成工廠制造。也就是說裝配化、工廠化、大型化、智能化將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智能化,智能化帶來的好處將是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我們還需要走出去,走向海外。我們在技術方面、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到有需要的國家去提供服務。這也是我們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