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結婚的“三大件”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80年代,結婚要求更上一層樓,得有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新“三大件”;到了90年代,結婚必備“三大件”變成了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等首飾;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5年以后,房子、車子、票子則成了結婚的標配……
不同年代,結婚標配“三大件”的變化,反映的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變化,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商業發展變遷的縮影。
襄陽的漢正街
說到襄陽商業的發展變遷,不得不提勞動街、解放路。
新中國成立前,勞動街名叫“財神巷”。上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在這條巷子里做生意,不論干什么都好像有“財神護佑”,只賺不賠。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勞動街又成了“襄陽的漢正街”。這里是樊城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服裝百貨市場,批零兼營。不僅是襄陽市民逛街購物的首選地,外地人來襄陽,也要去逛一逛,不然就枉來襄陽一趟。
勞動街經濟的活躍,也帶動了定中街、中山后街、炮鋪街等相鄰街道的經濟發展,可以說,勞動街打造了襄陽地區最早的商業圈。
據在勞動街上做過生意的老商戶回憶,在這條長240米、寬8米的街道上,最多的時候擺放了220個鐵架子,沿街有100個門面房,經營戶達到300戶,一逢節假日,街上人挨人,多得走不動。
勞動街寄托著無數襄陽人的夢想,經歷著繁榮與沒落,更見證著襄陽商業的興起和商圈的變遷。
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在勞動街淘金成功的精明商人,開始轉移戰場,將生意做到了解放路。而且,對經營模式進行了提檔升級,眾多服裝精品店、專賣店如雨后春筍般興起。
勞動街成就了一批人,最終這批人卻成了競爭對手。加之自身的局限性,勞動街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
華洋堂百貨黨委書記、常務副總鐘紅兵,1992年來到襄陽工作,也見證了勞動街的興起和沒落。
在鐘紅兵的記憶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襄陽商業基礎都很薄弱,商業內容很單調,在樊城片區,就是勞動街、襄江商場,在襄城片區,就是鼓樓商場。所以,人們逛街購物時,勞動街、襄江商場、鼓樓商場是必選之地,“想到其他地方逛,也沒有啊”。到了后來,樊城片區增加了解放路,襄城片區增加了襄城北街。
商業巨變始于華洋堂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一些國有商業漸漸沒落,民營商業開始興起。而民營商業的興起,帶來了襄陽商業的巨變,這個變化則始于華洋堂百貨在襄陽的崛起。
2002年,華洋堂百貨以政府招商引資的方式在襄陽出現,開始領跑襄陽商業發展。
鐘紅兵認為,無論是勞動街還是解放路,主要走的都是平民化道路,華洋堂百貨從一開始,對產品的定位就是精品、時尚,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引導著人們的消費觀念。
華洋堂百貨的崛起改變了人民廣場商圈的商業格局。原本以勞動街、解放路為核心一家獨大的商業格局,多了華洋堂百貨后,變成了二雄爭鋒,但二者所走的路子和消費群體不一樣。
華洋堂百貨進駐襄陽后的十幾年,恰逢全國商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襄陽商業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鐘紅兵舉例說,以華洋堂百貨為例,每年的銷售額以超過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這個期間,沃爾瑪、萬達、武商等大型商業企業搶灘襄陽,形成了長虹路沃爾瑪商圈、諸葛亮廣場萬達商圈等。
近幾年,長虹路商圈又增加了南國城市廣場,人民廣場商圈增加了天元四季城,襄州形成了時代天街、民發廣場商圈,東汽以悅活薈為中心也形成了商圈。“現在的襄陽商圈已多達五六個,雖然分散,但方便了市民消費。同時,也代表這個城市商業的繁榮和活躍。”鐘紅兵說。不久的將來,人民廣場商圈還有新天地,華洋堂百貨對面還有昊天廣場,“從目前的商業體量來看,省內除了武漢市,最強的應該就是襄陽了,而且襄陽的消費能力也是最強的。”
從進駐襄陽至今,華洋堂百貨已扎根襄陽16年。16年里,華洋堂百貨不斷變化著——經營內容、營銷手段從單一到豐富,經營面積從小到大,企業實力從弱到強。如今的華洋堂百貨,已不再是一個單純購物的地方,增加了餐飲、影院、奢侈品專營等多元業態。“我們的發展變化,其實就是襄陽商業發展變化的縮影。”鐘紅兵說。
傳統商業與電商共舞
商業發展過程中,不得不提電子商務。近些年,電子商務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網購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購物方式。電子商務在改變人們消費習慣的同時,對實體店產生了較大沖擊。“電子商務迅猛來襲的時候,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鐘紅兵說。電子商務興起的時候,作為傳統商業的經營者對電子商務了解不多,應對手段少,受到沖擊較大。但隨著對電子商務了解的不斷深入,才發現它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可怕。所以,傳統商業開始調整轉型,積極應對。
人們不是喜歡網購嗎?那么,傳統商業就要想方設法地把這些喜歡網購的消費者給拉回實體店。首先,要學習跟互聯網融合,用互聯網思維跟電子商務企業競爭。比如,在營銷方式上多元化,不斷豐富營銷手段——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做宣傳,也要通過新媒體宣傳,“不一定要在網上賣商品,但我們會通過互聯網宣傳我們的商品。”鐘紅兵說。
鐘紅兵認為,無論是傳統商業還是電子商務,都離不開兩個東西:商品和服務。所以,對于傳統商業來說,能不能跟電子商務進行競爭,關鍵在于你的商品好不好,能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核心東西抓住了,就不怕競爭。
幾年來,華洋堂百貨一直在轉型中。首先是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對經營品牌進行提升。從2015年開始,華洋堂百貨引進了迪奧、蘭蔻、雪花秀、蘭芝、歐米伽、浪琴、萬寶龍等眾多中高端品牌商品。像迪奧、蘭蔻等品牌,進駐華洋堂百貨的第一年,僅50平方米左右的柜臺,年銷售額就超過一千多萬元,而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此外,在購物場所增加餐飲、娛樂、影院等功能,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
鐘紅兵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后,現在的電子商務遇到了發展瓶頸,開始在線下尋找有實力的實體店合作,這也是傳統商業發展壯大的好機會。
對于傳統商業的未來,鐘紅兵說,不能把自己僅僅定位為“我是百貨商場,我是購物中心,我是超市”,而要有新零售的概念。不管是購物中心,還是超市,抑或百貨,你的產品、服務、營銷手段都要多而精,才能滿足和適應消費者的多元需求。“隨著各種不同商業業態的涌現,讓大家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共同應對新零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