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百城見證:改革開放的力量 > 見證 > 長沙 > 

改革開放40年長沙城啥變化?地圖對比讓你一清二楚

2018-11-21 11:31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2018年11月19日電(張志昊、段羨菊)1995年,新華社記者推開了湖南地圖出版社的大門,采寫一篇通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長沙地圖一年一換》,記錄了當時長沙城的變化,被《長沙晚報》刊載。一晃23年過去,我們又來到已經搬遷新建的湖南地圖出版社,副總編、注冊測繪師蔣連軍懷著激動的心情,展示了他收藏的40多張長沙地圖,通過地圖對比,暢言改革開放40年中長沙城的發展變遷。

1979:城區局限于湘江東邊

第一張地圖泛黃老舊,而且沒有標識出版時間。連通長沙火車站和湘江的五一路兩旁,標注著“長沙飯店”“人民電影院”這些時代印記鮮明的地址,他推測應該是處于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

經我們一再追問,蔣連軍反復考證后,第二天,他借由新華書店總店編輯的全國總書目,確認了這張地圖是1974年出版,1979年重印。

“那時長沙城還局限在湘江東邊的老城區,城市格局呈南北向。”這張地圖上城市總體以中間的湘江為界分為河東與河西,同時整個城市又細分為東西南北郊五個區塊。

地圖上顯示70年代長沙興建的兩大工程為湘江大橋,以及全線拉通了東西主干道的五一路。湘江將長沙分成東西兩個部分,當時長沙的城市空間主要向東南方向發展。所以相較于地圖上河東成片的建成區,河西還是大片綠色的待開發區域,僅在岳麓山的周圍有幾所高校,長沙東西發展明顯差異過大。

1991:銀盆嶺大橋橫跨東西

1991年版長沙城區地圖,新增了跨江的銀盆嶺大橋。蔣連軍還記得1991年自己在長沙的大學畢業后,心情激動過新橋的情形。之前從城中心貫穿而過的鐵路也被拆除另作他用,長沙老火車南站的身影也就只存在于各地館藏的圖片文字之中了。

此時的長沙發展尚顯緩慢,只是改革開放前的許多老舊建筑區域改成了部分工業設施,城市總體變化不明顯。但在1992年南方講話之后,長沙的發展迎來了快速階段。

2001:河西發展開始啟動

三座跨江大橋與正在建設的二環線,出現在2001年版長沙城區地圖。上一張圖中的建湘路,已更名芙蓉路,大幅拉長為南北主干道。蔣連軍在地圖上劃了三個圈,指著說到:“那個時候已經提出了六橋三環的規劃。”

而在長沙市政府西遷之后,河西也得到了迅猛發展,河西的長沙國家高新區與河東的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推動著長沙經濟持續高速進步。城區也由芙蓉、天心、岳麓、開福、雨花五區代替了原有的東西南北郊區,城市規劃日趨合理。

2018:古城發展欣欣向榮

隨著城市中的道路與地標建筑的不斷增加,2018長沙地圖地名已經密密麻麻難以看清,要想尋找自己的目標需要仔細辨認才能找到。蔣連軍一邊尋找著新標注的地名一邊感嘆道:“城市發展這么快,很多地名容不下。”

與2001年地圖比,多了呈十字交叉的京廣高鐵、滬昆高鐵,國內首條商業化投入運營的中低速磁懸浮線,以及多條地鐵線,城際鐵路、多座跨江橋梁、隧道。這些新增的高速公路、高鐵、地鐵、城軌、磁浮線路共同組成了如今四通八達的長沙交通網,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方式選擇也更加多樣。

地圖上顯示為綠色的湘江兩岸風光帶、洋湖濕地公園赫然入目。在城區北部的新河三角洲,瀏陽河在此匯入湘江,1979年地圖上顯示當時設有長沙化工廠,如今這塊地盤化身長沙博物館、圖書館、長沙規劃展示館和長沙音樂廳。

伴隨著城市交通建設的發展,70年代的地圖上僅僅標有15條公交線路的長沙,現如今已擁有200余條公交線路貫通于各條道路之中。

40年:長沙城區面積增八倍

長沙城是我國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長沙市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長沙市區建成區面積由53.04平方公里,增加到434.82平方公里;生產總值由16.85億元攀升至10535.51億元;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翻過7番。在這些地圖之外的數據變化,則是彰顯了長沙市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經濟社會層面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變化。“由于科技發展,智能手機普及,人們如今習慣電子導航地圖。”湖南地圖出版社也在全力轉型。蔣連軍記得,印制紙質長沙地圖高峰期是2008年前后,現在每年印制數量不及高峰期十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長沙樓市等專用地圖,受到市場歡迎。

[責任編輯:鄭曉鵬]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成AV人的天堂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 日本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 亚洲色在线影院 |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