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繪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那里有芳香四溢的田野,那里有魂牽夢縈的鄉愁,那里有讓人牽腸掛肚的鄉親……
這是海南八成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560萬農民。在海南開啟新一輪改革開放之際,在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之時,這片土地、這些鄉親,讓省委、省政府更關切,讓社會、老百姓更關心。
8月31日,省委七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海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這份規劃,是海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海南鄉村振興戰略的前進方向,制定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既貫徹了中央戰略意圖,也落實了百姓現實訴求。
2018年—2022年,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相信海南可以把鄉村建成具有濃郁熱帶風情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
這是一幅什么樣的圖?
研判形勢定下標準
經過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海南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全省鄉村建設發展也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
海南熱帶特色農業長足發展,但是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水平還比較低;村容村貌發生了較大變化,但是部分農村依然如廁難、環境臟等;鄉村文明程度有較大提升,但仍有一些村莊紅白喜事盲目攀比、“過公期”“鬧軍坡”大操大辦等;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但仍有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特別是村干部青黃不接;農民收入較大幅度增加,但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基于海南開啟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基于海南鄉村建設新特征,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既及時又重要。海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落實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更是履行“三區一中心”戰略使命的重要任務,是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題中應有之義。正如全會決議所言,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薄弱的基礎是“三農”。
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不能掉隊;在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進程中,不能沒有老鄉們的精彩畫筆。
因此,《規劃》對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階段性謀劃,明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闡釋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的內涵。
圍繞“五個振興”,海南將著力實現六個轉變:推動“生產發展”向“產業興旺”轉變,“生活寬裕”向“生活富裕”轉變,由婦女、小孩、老人組成的鄉村“386199”部隊向年青人組成的“54”部隊轉變,鄉村由注重“塑型”向“塑型”“鑄魂”并重轉變,“村容整潔”向“生態宜居”轉變,“管理民主”向“管理民主”“治理有效”并重轉變。
這“五個振興”“6個轉變”是海南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研判海南發展新形勢、農村新特征下,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標準要求。可以說,這些標準確定了海南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框架。
如何畫出這幅圖?
探索鄉村振興路徑
戰略,要靠戰術和戰役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系列措施、行動和路徑,來達到“振興”的戰略目標。
翻開66頁的《規劃》,細細閱讀,可以發現一系列既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農業農村發展指示精神,又符合海南實際,并且已經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行動、措施和路徑——
打造王牌,振興產業。對海南來講,農業不僅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更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張王牌;鄉村不僅是人居之所,獨具濃郁熱帶風情的鄉村還是觀光休閑度假之地。現代農業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機整體。海南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生態資源,要加快建設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堅持不懈推進全域旅游“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讓農民參與其中、從中受益。
扮靚鄉村,留下鄉愁。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海南堅持不懈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鄉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努力實現更高標準的生態宜居目標。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海南紅色文化、黎苗文化、海洋文化等,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讓古今相擁、鄉愁留心。
城鄉融合,共享家園。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進城鄉一體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規劃》提出,要讓村民和游客走上順暢便捷的路,喝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用上清潔衛生的燃料和經濟又保障的電,走進互聯網世界。為實現這些目標,《規劃》從路、光、電、氣、水等“五網”基礎設施作出了具體部署。同時,從農民就業、鄉村教育、健康鄉村、農村社保、防災救災等方面入手,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改革開放,激發活力。海南著力在經營體制、土地體制、集體產權、基礎設施投融建管體制等領域進行改革探索,推進農村改革“擴面”“提速”“集成”。同時,加大農業對外開放,打造“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試驗區”升級版,建成瓊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面向東南亞等地區建設熱帶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心。
這些措施,這些行動,這些路徑,一筆一劃勾勒出具有濃郁熱帶風情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誰來畫這幅圖?
吸引“54”部隊“下鄉”
標準已定,路徑明確,又將由誰來執筆揮毫,繪出海南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各方投入、各方支援。需要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好干部去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需要有情懷的企業家、各類人才和城市白領,在廣袤的農村,與農民一起共繪美景。
對此,《規劃》提出了農村專業人才培育工程、科技人才支撐工程和社會人才鄉村服務工程。海南將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及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支持社會各類人才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但是,鄉村是農民的鄉村,鄉村振興,需要農民主導。推進鄉村振興,海南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農民群眾,堅持農地姓“農”,體現農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引導農民群眾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中。
當前,一些村莊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只留下小孩、婦女和老人,被坊間稱為鄉村“386199”部隊。人們感慨:沒有年輕人,想要幫扶好低收入農戶、實現鄉村振興,很難。
正因如此,《規劃》特別提出,要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也就是說,海南將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以此來推動鄉村“386199”部隊向“54”部隊轉變。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系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大局,承載著全省人民的厚望。路線圖已定,全省人民要按照《規劃》,腳踏實地,將海南鄉村建成具有濃郁熱帶風情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