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2018年7月16日訊(記者 賈楚航)從年產值27.5億元到成功跨越百億、千億、萬億三個臺階,改革開放40年來,煙臺工業產值逐年躍升,工業規模總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山東省17個城市前列。隨著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速推進,2018年一季度,煙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8.4%,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60億元、利潤221億元,總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兩項指標領跑全省
煙臺是工業大市,也是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工業提供了全市近五成的經濟總量,基本占據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2017年,煙臺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42.7億元,增長3.1%,實現利潤1043.6億元,增長11.3%,兩項指標絕對額均居全省第一位。進入2018年,煙臺工業發展“質效雙優”繼續全省領跑。
走進中集來福士芝罘島船廠,焊接廠區火星四濺,運輸船在海面上來回航行,項目建設者們正加班加點建設新型浮式儲油船。
來福士良好發展態勢是煙臺工業經濟總體運行狀況平穩提升的生動寫照。在全國工業增速回落的情況下,煙臺工業一季度增速穩健有力,繼續保持8.4%的增速,分別快于全國、全省1.6個和2.8個百分點。
相關指標與工業增勢匹配。工業用電方面,一季度,全市工業用電實現9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1%,用電量位居全省第2位。工業用電增幅快于上年同期3.2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9個百分點。有分析認為,用電量持續增長,反映煙臺制造業依然處于發展擴張期,仍然具備很強的后勁。
以點帶面動能十足
二十世紀80年代末,全市工業企業掀起對外開放的熱潮,通過外資嫁接、合作辦廠、加工貿易、自營出口等渠道,迅速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檔次,形成了家家出口、戶戶創匯的喜人局面。
“開放之初,我市輕工、紡織、電子等行業產品出口發展迅猛,但是大規模、高層次的工業項目還不多。”市經信委副主任姜明談到工業發展之初時指出了其中的“軟肋”。2000年以來,煙臺市通過合資合作,引進龍頭企業和核心配套項目,迅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技術、設備上的差距。美國通用、韓國斗山、日本三菱、德國漢高等世界500強和著名跨國公司相繼“安家落戶”,給工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2002年12月20日,第一輛賽歐轎車下線,宣告山東省從此結束沒有轎車工業的歷史。2003年2月,由世界500強美國通用汽車、上汽集團等合資成立的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注冊,從此煙臺汽車工業一年一個新臺階。
2003年4月,上海通用金橋基地別克賽歐轎車生產線全面移師煙臺。2004年,東岳汽車實現沖壓、車身、油漆、總裝完整的四大工藝體系“合龍”。2005年2月,雪佛蘭品牌發布會在東岳汽車舉行,煙臺生產的轎車戴上了雪佛蘭金領結。2006年底,上海通用東岳汽車二期工程投產,產能由每小時30輛提高到60輛,年產能達到24萬輛整車,煙臺開發區因此成為上海通用汽車產能最大的生產基地。2007年,生產轎車15萬輛,產值突破100億元,東岳汽車成為美國通用在中國發展最快、效率最高的工廠。2013年東岳累計產銷整車60.1萬輛,占全省的90%以上。
東岳的強勢入駐和迅猛發展,正是煙臺工業經濟4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
制造強市目標精準
40年發展,煙臺工業碩果累累。2017年,煙臺市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今年,煙臺被授予TIA創新城市大獎,系全國唯一地級市代表。未來,煙臺建設制造業將“對標國際、爭先全國、輻射區域”,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由大市向強市邁進,實現又大又強,努力在制造強國戰略中發揮更多作用,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煙臺市經信委已提出,將編制實施7大產業發展規劃,逐個產業明確發展產品、突破技術、骨干企業、重點項目、承載區域等內容,并密切與賽迪研究院的合作,聘請行業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團隊,圍繞重點產業和領域的發展,分類指導產業規劃的推進實施;組織專家和第三方機構對產業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在創新引導方面,煙臺將加快中德工業設計中心建設,落戶全球首個工業設計產業互聯網平臺。同時,加快制定增材制造檢測認證技術標準,試點建設3-4個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此外,煙臺將組織實施“111”技術創新提升工程。依托電子信息、海工裝備等10大創新型產業集群,“十三五”期間,每個集群組建1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1個新型研發機構,打造1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優良的企業發展環境,對工業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為此,煙臺將全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降低企業經濟成本;修訂完善《煙臺市資本市場開放創新發展引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加快推進企業上市融資發展;全力保障市級重點制造業項目用地,對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向制造業項目傾斜。
而今邁步從頭越。對于煙臺工業經濟的未來發展,煙臺還將進一步瞄準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新趨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制造強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