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百城見證:改革開放的力量 > 見證 > 重慶 > 

改革開放壯美畫卷里的重慶力量

2018-11-21 17:39來源:重慶日報

日前,“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展。重慶以怎樣的姿態呈現在全國的畫卷中?11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前往北京,為重慶市民一探究竟。

此次展覽包括6個主題內容展區,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生態、科技、軍事、黨建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一路走來,記者在鏡頭里找到不少重慶的發展成就和變革縮影。

走進第二展廳“壯美篇章”的“開放合作共贏”單元,一個大型的中歐班列線路圖沙盤吸引了記者注意,仔細一看,其中就有中歐班列(重慶)。解說員介紹:中歐班列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提升經貿合作水平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通道。截至2018年9月,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超過1萬列,到達歐洲15個國家44個城市。

在第三展廳“關鍵抉擇”,一幅重慶夜景照片掛在墻上。這張照片意義重大,下方寫著“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并,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

走出第三展廳,外墻上展出著我國改革開放40年部分優秀美術作品。重慶當代畫家羅中立于1980年創作完成的油畫《父親》沖擊著觀眾們的視覺,不少觀眾掏出手機翻拍這張油畫。

第四展廳“歷史巨變”中有呈“品”字狀的三塊屏幕,主辦方設計了一個“榜樣的力量”互動環節,讓觀眾與“改革開放以來100個優秀基層黨組織和先進黨員代表”合影。在第一排,記者見到了重慶市民、“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善祥的名字。

連接第四展廳與第五展廳的是“大美中國”影像長廊。走進這里如同走進“時光隧道”,“和諧號”駛過后,記者在緩慢滑過的照片中找到了“重慶奉節白帝城和三峽瞿塘峽口”,這是新華社記者拍攝的精彩瞬間。

更讓觀眾們連呼“太美了”“震撼”“漂亮”的,是綿延數十米、滿屏展示的“長江經濟帶之重慶洪崖洞”。這是兩個24小時延時攝影視頻,一邊是充滿立體感和層次感的渝中半島,一邊是雄偉的千廝門大橋和壯觀的江北嘴。白天云卷云舒,夜晚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在第五展廳“大國氣象”中,記者一舉找到了8個重慶元素——

在“蓬勃發展的中國企業”單元,三張重慶照片分別是:西南鋁業環件生產車間、重慶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流量儀表智能生產線、長安汽車江北發動機工廠車間中的職工正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場景,他們分別代表著企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全面迸發、企業政治優勢充分發揮。

再往前走,實現中歐國際貨運大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的果園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黑山谷農村公路,中國西部地區首條城市軌道交通線、中國首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的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三峽重慶庫區生態茶園,中國第一個實現商業開發的頁巖氣田、年均產能達100億立方米的涪陵頁巖氣田,向觀眾講述著重慶經濟社會建設的突飛猛進。

現場直擊>>>

觀眾眼中巨變的重慶

11月17日,北京,國家博物館西側廣場巨型的紅色花壇之上,“偉大的變革”五個大字巍然矗立。時值周末,前來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的群眾絡繹不絕。記者采訪到幾位與重慶相關的觀眾,請他們談談變革的重慶。

重慶的投資環境讓他心動

“重慶成立直轄市后發展太快了。”在第三展廳“關鍵抉擇”,一名中年男子指著墻上的重慶夜景照片,與友人交談。

說話人叫魏翔茂,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如此關注重慶,與在重慶發展的商界朋友不無關系,“好友一直想拉我入伙去重慶投資,請我去重慶考察過幾次。”

魏翔茂對重慶的印象是:產業配套能力日益增強、市場潛力可供挖掘、政府辦事效率較高,是一座開放、包容、自信、充滿活力的魅力之城。他說,重慶對科技型民營企業敞開大門,自己很為這一良好的投資環境心動。

“改革猶如大潮奔涌,由此可見,重慶并沒有辜負黨中央的關鍵抉擇。”他說。

重慶成為她最愛的旅游目的地

在“大美中國”影像長廊,幾乎每一位見到長達數十米的24小時延時攝影視頻作品——“長江經濟帶之重慶洪崖洞”,都會呼朋喚友拍照留念。

在此流連許久的郭蓉,剛結束在重慶的旅游。

“重慶現在是我最愛的旅游目的地。”郭蓉笑著說,今年5月,她在朋友圈見到“行千里·致廣大”重慶城市形象宣傳片后,就被深深吸引,與老同學們一合計,大家決定國慶節造訪重慶,在重慶慶祝相識20年。

逛山城老街、賞巴渝文化、看兩江匯流、品火辣美食,郭蓉告訴記者,一周時間,他們還沒把重慶逛夠。

見到長廊兩邊播出的渝中半島和江北嘴美景,郭蓉掏出手機拍攝了好幾段小視頻,又發送到同學群里,“我們再重溫一遍重慶最美風情。”

她是重慶交通變遷受益者

展館內還設置了多個互動體驗區域,記者在“我愛我的家鄉”互動項目旁見到,一個年輕女孩給重慶點了好幾個贊,她是在北京打拼的重慶巴南人周瀟。

周瀟告訴記者,觀展下來,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重慶基礎設施的日新月異。

“有張圖片是黑山谷農村公路,其實我也是農村公路的受益者。”原來,周瀟家住巴南云纂山,山上風景秀美,她的父母在10年前就想開農家樂。只因家門前是土路,小車開不進,農家樂計劃擱淺了。

5年前,周瀟家門前的公路硬化了,不久后,家中農家樂正式開業,因為媽媽做得一手好菜,加上交通方便,周末常常爆滿。

家中農家樂不錯的收入,讓周瀟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安心在北京打拼。(記者 張莎)

見證者說>>>

市口岸物流辦主任聶紅焰:

中歐班列(重慶)的開行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自中歐班列(重慶)開行已來,它一直在不斷突破、完善。如今,中歐班列(重慶)不僅是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更是全國中歐班列的重要代表與品牌。”11月18日,市口岸物流辦主任聶紅焰說。

中歐班列(重慶)的開行,可以說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國務院曾召開專業會議指出,以中歐班列(重慶)為代表的中歐鐵路集裝箱班列打通了我國西向通道,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和經貿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重慶市和有關部門為中歐班列的開通和發展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會議評價道。

開行7年以來,中歐班列(重慶)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它率先與跨境電商攜手,實現跨境電商與鐵路的合作;率先為西部地區運回首批平行進口車;率先實現鐵路運郵……

“今年,中歐班列(重慶)去回程開行比例為1.15∶1。這些都標志著,這趟班列正在不斷地‘成熟’。”聶紅焰表示,在中歐班列(重慶)的帶動下,重慶鐵路大通道建設正逐步提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國際鐵路或聯運大通道。

本報記者 楊駿 實習生 唐璨

當代藝術家羅中立:

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

“改革開放初期,是我人生中最難忘、最激情澎湃的時光。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不但趕上了恢復高考第一年入學考試的末班車,考上四川美術學院,改革開放之后第一次舉辦的全國青年美展,又讓還是大學生的我一舉成名。”著名當代畫家羅中立說。

羅中立1978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油畫《父親》就是在這期間創作的。1980年12月,《父親》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并于次年獲得一等獎。許多人都會記得,這幅巨幅尺寸的農民頭像,曾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動了中國人的心。《父親》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歷程。改革開放給了藝術家施展才華、自由創作的機遇。

1983年底,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羅中立前往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美術。如何從學習、模仿真正轉向本土化、當代性探索,自此成為羅中立一直思考的問題。“科技界一直在提倡“掌握核心技術”,在油畫上,則要在大量學習后消化,在作品中體現中國精神、中國氣派。”

“表現農民,就畫自己熟悉的大巴山農民的平凡生活,畫勞動人民的悲歡喜怒、愛憎生死。”這是羅中立1980年12月14日寫下的,至今仍然把人民性體現在創作中,目前,他仍在創作大巴山題材的油畫,只是繪畫語言在不斷變化、豐富之中。

本報記者 趙迎昭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善祥:

我見證了調解工作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我見證了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調解工作方方面面的變遷和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基層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環境變得更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善祥說。

2012年,街道黨工委決定以馬善祥為核心組建“老馬工作室”專門從事群眾矛盾糾紛調解工作,辦公室配備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辦公效率得到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群眾反映的問題類型從征地拆遷、企業改制等方面轉變到物業糾紛、情感訴求等方面。調解類型變得更復雜,要求調解員的工作能力也必須不斷提高。”在此期間,馬善祥梳理了60多項具體調解方法,總結形成了“老馬工作法”。如今,他不僅要從事調解工作,還經常受邀前往黨政機關、高校等地作報告,向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在工作中老馬發現,老百姓對于人民調解工作的態度也在轉變。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化,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開始懂法服法,讓調解工作變得更加順利。

改革開放40年,江北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嘉陵化工廠搬離了江北、煤炭渣和化學廢料被清理,主城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群眾身體也越來越健康。江北的發展與巨變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現在很多群眾都向我反映,黨的政策好,不活到100歲都對不起這么好的政策。”

本報記者 周尤

中鋁西南鋁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黎勇:

西南鋁為國家提供上千種鋁材

“改革開放40年,是中鋁西南鋁技術創新、裝備升級的40年,是為國家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貢獻力量的40年。”中鋁西南鋁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黎勇說。

打開記憶閘門,回首改革開放40年,西南鋁在研發制造領域取得的成績不勝枚舉——

它研制的鋁材是國內最早獲波音、空客、賽峰認證的產品,通過了中、英、法、美、日、韓等多個國家船級社認證;

它率先研制“亞洲第一環”3.5米級鋁合金鍛環,并不斷將其直徑擴大至5米、6米、9米、10米,極大推動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

它生產的國內最大截面7050合金超寬超厚預拉伸板,為我國制造的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提供了全部反射面面板及鋁板結構件……

如今,我國幾乎每一個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重大關鍵項目,都有“西南鋁造”鋁材作為配套。40年來,西南鋁先后為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東風”“長征”系列火箭、“天宮”系列目標飛行器、“神舟”系列飛船、“嫦娥”系列探月衛星、新型戰機、艦船、國產大飛機等數十項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重點建設項目,累計提供上千個品種的高性能、高品質關鍵鋁材。

本報記者 夏元

重慶市軌道交通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沈曉陽:

重慶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居全球第十三位

“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重慶軌道交通。”重慶市軌道交通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沈曉陽說,改革開放,為重慶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運營和發展創造了資金引進、技術創新、政策支持的外部環境條件。

沈曉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重慶公共交通系統規劃與建設,見證了重慶軌道交通從無到有,從單一線路到網絡化運營的全過程。

為緩解主城“出行難”“坐車難”,選擇大運量軌道交通成為重慶應對之策。2000年,被列為國家西部開發十大重點工程和國債項目及利用日本政府貸款項目——2號線開建。2005年6月,我國首條跨座式單軌線路—2號線一期(較場口至動物園)正式開通運營,從此不塞車、不賴站、準點運行的軌道列車,成為市民出行首選。

截至目前,重慶主城共開通6條軌道交通線,運營總里程規模264公里,位居全國第六、全球第十三,日均客運量200多萬人次。

不僅如此,日前出臺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更為市民便捷出行展示了美好前景。到2022年,我市運營及在建的城市軌道交通里程將達到“850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600萬人次。

沈曉陽說,令他更欣慰的是,以重慶跨座式單軌交通及產業為重要代表的中運量軌道交通體系,已成為我國許多大中城市軌道交通制式首選,并作為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代表,正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外城市。

本報記者 楊永芹

[責任編輯:鄭曉鵬]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2020香蕉在线观看 | 性色一区二区三 | 亚州第一中文字幕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