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了“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主題系列發布會的首場新聞發布,來自遼寧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及省農業農村廳的新聞發言人分別發布介紹了改革開放40年遼寧經濟建設有關情況。
GDP是40年前的30.3倍
遼寧的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229.2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3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30.3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680元增長到2017年的5.3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23.8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達8.7%,從1978年的92.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392.8億元,是1978年的25.8倍。
城鎮可支配收入翻了95.4倍
據統計,遼寧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63元、185元提高到2017年的34993元、13747元。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高值耐用品進入城鄉家庭,私人汽車保有量624.7萬輛,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09部。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達到68%,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群眾體育蓬勃開展。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2017年,全省進出口總額實現6737.4億元,是1979年的37倍,年均增速達11.2%。到2017年底,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22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00多個投資項目落戶遼寧。遼寧自貿試驗區實現良好開局,123項試點任務已落地96項。大連、沈陽先后獲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探索創建省級“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一批重點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項目落地,著力打造“遼滿歐”“遼蒙歐”“遼海歐”三條交通運輸大通道,其中“遼滿歐”中歐班列已開行1143班次,運能居國內前列。今年10月,遼寧正式接任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省州長聯合會中方主席省,遼寧“16+1”經貿合作示范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營經濟成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民營經濟在遼寧興起;九十年代,出現了億元級、十億元級的民營企業;近年來,遼寧進一步形成了百億元級、千億元級的民營企業集團。從2017年的情況看,全省民營經濟貢獻了近30%的稅收,容納了近60%的就業,帶動了近40%的出口,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8年8月,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在沈陽舉行,進一步提振了民營企業在遼寧發展的信心,為推動遼寧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全省已實現“縣縣通高速”
1990年,“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003年,中國第一條高鐵——秦沈客運專線開通運營。到2017年末,遼寧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212公里,在全省范圍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全省鐵路網運營里程595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526公里,京沈鐵路(遼寧段)今年底即將通車,屆時將實現省內全部地級市與省會高鐵互通;民航通航里程3143.1萬公里,生產用碼頭泊位421個,港口貨物吞吐量11.3億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
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5%
據統計,2017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5%,居全國第6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約29.3平方米。大連市、海城市、新民市、本溪縣、臺安縣桑林鎮、北鎮市溝幫子鎮、東港前陽鎮等8個地區已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全省有13個鎮獲批國家級特色小鎮。美麗宜居鄉村加快構建,全省已建成宜居示范鄉鎮128個,宜居示范村1786個,宜居達標村6336個,創建綠色村莊696個,有9個行政村列入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村容鎮貌明顯改觀。
工業企業數量增加了11萬戶
以工業總產值計算,遼寧省工業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396.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3萬億元,工業企業數從1978年的1.4萬戶增加到2017年的12.4萬戶。2017年,全省年產乙烯157.2萬噸、化學纖維26.5萬噸、鋼材6395.8萬噸、金屬切削機床6.4萬臺、汽車97.1萬輛,均居全國前列。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40年,遼寧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由短缺到自給有余的歷史性跨越,農、林、牧、漁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產能邁上400億斤臺階,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位于全國前列。2017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2330.7萬噸,是1978年的2.1倍。農業生產由以種植業為主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轉變,由農業自身發展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休閑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