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佛山,因南海而倍加精彩。
短短20天內,2018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暨第二屆氫能周、2018中國安全產業大會、2018廣東工業智造大數據創新大賽暨佛山市南海區工業互聯網工作推進會相繼召開,一個月內的三場大會告訴人們:在全國經濟強市的競技場中,佛山有能力發展好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三場大會還宣告了一個事實:始于2016年8月的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已經取得了實打實的成果,并正在向一個新的階段邁進。
誕生兩年后“新都市”再出發
南海的三場大會,開在佛山的關鍵階段。
11月16日下午,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市長朱偉率隊赴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
在參觀中,魯毅表示,佛山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啟示,大力弘揚改革開放先行者“殺出一條血路”的大無畏精神氣魄,重整行裝再出發,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這是佛山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佛山五區肩頭的責任。近幾年來,佛山提出最重要的發展目標,莫過于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而南海歷來都在佛山的全市布局中“扛大鼎”。
2016年初,魯毅宣布,佛山將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高度,前瞻謀劃未來創新發展戰略,立足建設“中國制造業一線城市”的城市定位,全力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緊跟佛山市部署,8月,南海區提出,立足廣佛都市圈核心區、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核心區兩大戰略定位,搶抓創新資源全球流動加速的窗口期,建設全球創客新都市。次年2月,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正式啟動。
南海賦予了全球創客新都市四個定位:全球創客工作、生活、休閑于一體的集聚區;全球技術、資本、創意、人才等資源與珠三角制造業全方位合作的對接站;吸引珠三角年輕人、港澳年輕人、全國年輕人、全球華人新一代到南海創新創業的大舞臺;匯聚創業型城市、創新型產業、創客型人才和創意型文化功能的現代新都市。
自此,南海區緊緊圍繞“傳承品質、成就品牌”的工作主線,通過開展“城、產、人、文”四大專題行動,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創新資源集聚南海。
從2016年8月全球創客新都市的構想首次公開算起,兩年七百多個晝夜,在飛速發展的步伐中轉瞬即逝。以163個項目為引領,全球創客新都市的建設從各個維度牽引著南海爬坡過坎,快步向前。
今年8月底,南海召開全球創客新都市工作推進會,總結兩年來的建設工作。會議認為,“南海推動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在這場會議上提出,南海要從把握新時代新機遇的高度,加深對全球創客新都市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他要求南海各鎮街各部門要集中力量、心無旁騖地抓好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工作的落實。
兩個月后,三場在全省乃至全國業界具有影響力的大會在南海召開。
由此,誕生兩年的全球創客新都市,吹響了再出發的號角。
推動鎮街晉身新興產業集聚區
三場大會有眾多精彩亮點,然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卻容易被忽視:南海正在推動新興產業資源的集聚向各鎮街下沉,并且已經探索出可行的路徑。
解釋這一突破,要回溯幾個關鍵節點。
縱觀三場大會,主題無一不是前景巨大的新興產業。以安全產業為例,今年6月底,工信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安全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銷售收入超過萬億元。
發展新興產業,必須依賴于強大的創新資源,并形成產業鏈。在此方面,從南海到整個佛山都仍待提升。
這一次,通過辦好三場大會,南海不僅贏得了聲勢,更在推進創新資源集聚發展方面做出了示范。
在11月初的2018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暨第二屆“氫能周”上,南海區簽訂6個氫能項目,合作范圍涉及加氫設備及核心部件生產、加氫站設計建設等重要環節,每一個項目都代表了國內領先的水平。
另一個亮點是新興產業的平臺。在地理層面上的近距離發展,是“創新集聚”的基本內涵。因此,南海不僅需要引進大量新興產業項目,還要形成項目集聚發展的平臺,加速“星星之火”的發展進程。
第二屆氫能周上啟動的“仙湖氫谷”就是一個典型。該平臺將以丹灶仙湖為核心,依托“一湖一城三園區”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氫能產業示范社區,力爭成為中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和氫能產業“硅谷”。
在2018中國安全產業大會期間引起全國嘉賓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也是南海新興產業平臺的示范性作品。該產業園預計未來將引入300至500家和安全產業相關的優質企業和研發機構。
掀起招商引資新熱潮,引入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更多大項目、大企業,這一幕看似與南海過去的發展沒有明顯區別;但實際上,產業創新內核的變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這一改變體現在南海對鎮街的改造提升。
南海從專業鎮起家,鎮街才是南海經濟的主陣地;要真正推動南海產業體系的提升,必須在各個鎮街全面實現。
仍以“仙湖氫谷”和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為例,這兩個新興產業平臺所在的位置地處丹灶,而并非屬于傳統的城市中心或高新園區的中心,這恰恰顛覆了佛山發展新興產業的經驗。
在這樣兩個平臺支撐下,丹灶正在從一個專業鎮、一個傳統產業的集聚區,向以新興產業為主的創新集聚區升級。
這不是一個鎮能夠完成的布局——南海正在通過全球創客新都市的建設,進行區與鎮的聯動,引進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壯大各鎮街特色產業。
這證明,全球創客新都市切切實實正在成為有效整合市場和鎮街力量的大平臺。而在全球創客新都市的發展中,南海更多鎮街也有希望實現創新集聚區的崛起。
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結構調整”。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展現擔當
跳出南海,在三場大會醞釀籌備之時,珠三角各地正在全力掀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新一輪浪潮。特別是今年10月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這是南海三場大會的時代背景,也是珠三角各地面臨的共同機遇。大灣區內的交流正在升溫。以東莞為例,僅在11月就召開了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2018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互聯網峰會兩場活動。
面對機遇,各地都加快了腳步。近日,魯毅表示,佛山將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推動佛山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頭號工程,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落實,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加快構建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和自主性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創新不可或缺,而全球創客新都市的發展目標歸根結底也正在于此。這才是南海這個制造業強區的底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制造業創新中充分展現南海作為、南海擔當,這正是下階段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的應有之意。
從氫能產業到安全產業,乃至工業互聯網,11月的三場大會背后,南海始終在推動全球創新資源與南海、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業全方位合作。以南海為平臺,新的產業要素將向珠三角的制造業腹地挺進。
三場大會僅是一個節點事件,南海在吸引新項目、新要素的同時,不斷強化內生創新體系。
此前,在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工作推動下,南海掀起了科技孵化器載體建設高潮,每鎮街都有與各自產業相適應的孵化器,實現了鎮街全覆蓋。至今年8月,南海孵化器由15家增至25家,眾創空間由10個增至12個,孵化面積達52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822家。
正是不斷壯大的創新生態圈,讓南海在吸引新興產業項目時,擁有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全球創客新都市要走向何方?除了延續三場大會展示的對新興產業的集聚外,還有一個南海今年8月召開的全球創客新都市推進會提到的任務。
當時,黃志豪介紹,南海將加快推進創新資源的戰略布局和關鍵戰略平臺的建設,重點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三山—千燈湖片區,使其率先成為新時代創新集聚區。
放眼未來,南海將把三山—千燈湖片區建設成為全球創客新都市的一張靚麗名片。其他各鎮街也將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按照全球創客新都市的規劃布局,打造各自的核心板塊。
藍圖轉化為現實,需要時間、需要堅持。此前在2018中國安全產業大會上,黃志豪的一句話令人心生感嘆:“為了推動安全產業發展,南海已經謀劃準備了三年”。
建設全球創客新都市遠比發展某一項產業更加復雜、更具挑戰,她的未來也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