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憑什么居“全面小康指數排行榜”的榜首?這些事實就是“答案”
深圳特區報2018年11月26日訊 11月24日,由中國信息協會主辦、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業委員會和競爭力智庫承辦的“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壇”在京召開,并發布了《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報告2018》。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數為97.06,連續7年大幅上升。同時,中國地級市(含副省級城市)全面小康指數排行榜顯示,深圳全面小康指數達150.58分,位列全國地級市(含副省級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榜首。
報告指出,2018年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根本指引,以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為根本依據,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構建了“中國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體系”,對全國3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地區)、657個城市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了全面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以100為全面小康指數預期點,超過預期點的城市共175個,比去年增加41個。其中,地級市85個,比去年增加19個;縣級市90個,比去年增加22個。
報告顯示,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城市分布在27個省份,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數量最多。分區域看,東部地區51個、中部地區22個、西部地區21個、東北地區6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城市主要分布在23個省份,浙江、江蘇、山東、福建、河南、新疆數量最多。分區域看,東部地區60個、中部地區18個、西部地區18個、東北地區4個。
其中,深圳全面小康指數達150.58分,位列全國地級市(含副省級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榜首。在分項指標中,深圳的小康經濟指數、小康生活指數、小康文化指數、小康生態指數均達到A+級,小康治理指數為A級。
報告同時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范例城市”和“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優秀城市”。深圳成為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大范例城市(含副省級城市)之一。
報告指出,深圳市地處廣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前沿,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和橋梁。深圳是國家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享有設計之都、時尚之城、創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譽。2017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2.24萬億元,增長8.8%,出口實現全國大中城市“二十五連冠”;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193家,累計達1.12萬家。深圳市全面小康指數位列全國地級市(含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含副省級城市)之前25名。
另外,報告指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數連續7年大幅上升,已接近預期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勢頭良好。目前,全國已有9個省份、超過四分之一的城市小康指數超過預期點。
但報告也認為,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個別省份、部分城市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快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二是個別領域短板亟待補齊。全面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有的城市生態欠賬還很多,有的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必須以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小康建設;三是要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為最高標準,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據悉,該報告由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業委員會和獨立第三方機構競爭力智庫聯合編制。(記者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