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趟過歷史長河,滄海桑田;向未來走去,昂首闊步。
30年前,西樵山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這座嶺南名山,不僅孕育了珠江文明,推動了近代民族工業萌芽,還為珠三角留住了綠水青山。30年來,山與城交相輝映,共融發展,西樵鎮走出了一條經濟、環境、文化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30年后,古老的西樵山迎來更多的世界目光,也迸發出全新的活力。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風口上,6000年的“珠江文明燈塔”將如何“向洋而興”、演繹動人的全球故事?
觀察時代的樣本,聚焦向上的力量。即日起,南方日報推出“樵見世界”系列報道,解碼鎮域高質量發展的西樵探索。
伏虎拳、虎鶴雙形拳、五郎八卦棍……西樵山下,阿根廷、巴西、英國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武林高手”登上擂臺,比拼武藝。這是11月中旬,第三屆世界洪拳大賽上的精彩場景。
時間倒轉三十年,西樵山風景名勝區于1988年成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西樵和整個廣東一起,迎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三十年后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激蕩而起的時代浪潮,讓西樵再次走到了發展的新起點上。
只有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站在世界級灣區的層面觀察西樵,人們才會發現,這是一片尤為特殊的土地,一個集聚了嶺南歷史特色文化和廣東改革開放時代印記的獨特樣本。
而下一步,西樵的路徑選擇,對佛山乃至整個珠三角的鎮域經濟發展,都不乏啟示意義。
西樵,將走向何方?
激蕩的灣區:鎮域經濟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藍天下的港珠澳大橋,猶如一條巨龍。
大橋的一側是珠海,距珠海不足一小時的動車車程之外,雄踞著規模超過2萬億元的佛山制造業集群、以及眾多鎮域經濟領域的強者。
西樵就是其中之一。11月23日,一家名為諾德安達的國際學校在西樵舉行了項目交接儀式。學校將于明年9月開學,其背靠的全球校園學習平臺連接了全球27個國家、56所學校的5萬多名學生,使學生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全球教育資源。
一家學校折射著珠三角不少鎮域經濟體當前的真實心態:連通灣區,擁抱世界。特別對于迎來西樵山風景名勝區成立30年這一節點的西樵來說,開拓奮進的干勁尤為強烈。
11月中旬,佛山市委書記魯毅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提出要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使佛山在大灣區建設機遇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從繼續推進廣佛超級城市建設到主動承接深圳溢出效應,從全面落實“香港+佛山”機制到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加快“走出去”“引進來”……整個佛山正在展開一場全新的總動員。
西樵背后的南海,正在圍繞“傳承品質、成就品牌”工作主線,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引領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總抓手。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黃志豪此前表示,南海將為全球創新資源提供新載體、新平臺,在更高層面上、以更大平臺共同推動南海發展。
一直以來,西樵的成績足以自傲。2017年,西樵鎮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11.72億元。這一數據,足以超過不少國內縣域經濟體。今年前三季度,西樵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252.94億,同比增長8.2%;旅游收入為4.08億元,累計旅游人次420萬人次。
西樵的故事不是孤例。多年來的辛勤奮斗,讓佛山不少鎮街家底豐厚,佛山專業鎮的美名已經傳揚多年。而融入大灣區,則是新時代的召喚,是佛山全市共同的努力方向。
從這一角度看,如何抓住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創造新的發展優勢,正在成為佛山鎮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全新課題。
與其他鎮街一樣,西樵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誰能把握機遇,順勢而上?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站在大灣區視角上重新審視西樵,為西樵尋找新的發展坐標。
西樵再發現:一個微縮版的嶺南
“擬授予廣東西樵輕紡城管理委員會‘2018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推動獎’榮譽稱號。”11月中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官網的一則公示,讓西樵的名字再次在中國紡織業界“刷屏”。
向前回溯一百多年,清同治12年(1873年),西樵山下簡村人陳啟沅在家鄉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近代機器繅絲廠,開啟民族工業的先河。
這不是一個看似巧合的關聯,而更像是歷史的必然。這種穿越時空的聯系,證明著一個事實:西樵既是崢嶸歷史的承載者,又是鎮域經濟的引領者。
也許很多“身在此山中”的西樵本地人并沒有意識到,如果從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角度仔細審視西樵,就會發現西樵的特殊之處。它是微縮版的佛山,更是微縮版的珠三角和嶺南。
站在歷史演進維度,西樵山被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新石器時代就是大規模的采石場和石器制造基地。此后,武術、龍獅等嶺南文化也在此凝聚。現代的西樵,則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從“三來一補”起家,逐步成為以紡織業與旅游業著稱的經濟大鎮,
站在產業發展維度,西樵是典型的珠三角專業鎮。它曾在陶瓷、紡織等產業高速發展中遭遇“陣痛”,又在轉型升級大潮中率先探索綠色環保之路。在淘汰了眾多落后產能的同時,西樵還成功培育了蒙娜麗莎陶瓷、啟盛衛生用品等一批“隱形冠軍”,從無到有拿到了“中國婦嬰衛生用紡織品示范基地”等國字號招牌。
站在城鎮形態維度,西樵坐擁西樵山與西江,既有充滿嶺南特色的桑基魚塘,也有繁華的中心城區;既有科技工業園等典型的珠三角工業園區,更有以輕紡面料著稱的專業市場;同時,今天的西樵也在為村級工業園的整治提升而努力。
一座又一座珠三角城市孕育了眾多大鎮、強鎮,星羅棋布的鎮域經濟體在產業領域各展所長,在這片改革熱土上交相輝映。
但是,即使在這些鎮街中,人們也很難找到另一個如同西樵一般的樣本:它既受到大自然的青睞,擁有典型的嶺南山水,又將傳統特色文化保存至今,同時又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以及廣東強大制造業的實力代表。如果要從一個鎮街讀懂文化與產業意義上的佛山與嶺南,西樵是一個難以復制的典型。
在激蕩的時代浪潮中,每一座城市和地區,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獨特坐標。西樵也不例外。但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西樵的底蘊如此豐厚;在這樣的基礎上,西樵必須努力攀登高峰。
全新的前景:為佛山建設理想城市探路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壯闊藍圖里,西樵將如何重新“定義”自己?
放眼舊金山灣、紐約灣、東京灣等世界級灣區,均擁有強大的核心工業區域,為區域發展提供支撐。以東京灣區為例,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區是東京灣區經濟帶崛起的重要動力之一,工業產值一度占全國的40%。
西樵背后的佛山,正是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制造業規模排名前列的城市。而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也將促進灣區城市之間、國際資源與灣區之間空前密切的交流。因此,在發展制造業的同時,佛山正在以整座城市為平臺,不斷提升吸引力,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這同時也是佛山人的民生福祉所在。
事實上,建設一座“理想城市”,是佛山各級黨委政府從未松懈的奮斗目標,近十年來尤為明顯。從2012年起,佛山實施城市升級三年行動計劃,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三年計劃完成后,佛山于2015年初啟動實施城市升級兩年延伸計劃,部署總投資2400多億元,推動從城市升級走向城市升值。
邁入“十三五”,佛山于2016年召開城市治理大會,提出站在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高起點上謀劃城市未來,從“產城人”融合向“城產人”融合轉變,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創新的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
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到來,佛山的城市發展迎來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此背景下,作為佛山全市范圍內兼具嶺南文化、自然優勢和特色產業的罕見代表,西樵的前景正在越來越明晰——圍繞建設城市、產業與人充分融合、互相促進的理想城市,在鎮街層面做好探路者的角色。
在今年3月,南海區委副書記、南海區區長顧耀輝在出席“2018西樵山文旅投資推介會”時,曾提到關于西樵在大灣區格局下未來的發展方向。當時,他表示,“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稀缺的自然文化資源,西樵山必將由‘廣州的后花園’一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休閑旅游勝地。”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休閑旅游勝地”正是西樵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維度,但絕非全部。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西樵必將探索實體經濟、產業創新、生態環境、嶺南文化與現代城市、美麗農村的有機統一。
邁向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的佛山,等待著西樵的答卷。
■焦點話題
透視三組經濟數據背后的西樵潛力
近日,記者從西樵統計部門獲得了三組不同領域的數據,能夠反映西樵的發展潛力。
首先是制造業領域,今年前三季度,西樵全社會工業總產值完成271.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252.94億,同比增長8.2%;工業用電18.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
制造業是佛山的立市之本。盡管近年來西樵旅游業不斷發展,但當地始終堅持對發展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前三季度,佛山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4%。換而言之,同期西樵該指標高于全市1.8個百分點。這無疑說明,西樵制造業在此期間有了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前三季度西樵工業用電增幅低于工業總產值增幅,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西樵制造業正在向低耗能、高產值的方向加快邁進。
第二組數據來自招商引資領域。前三季度,西樵招商引資超億元項目9個,其中超十億元項目1個;計劃投資總額約57.9億元。招商引資成果充分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對外吸引力,以及下一步發展走勢。從項目層級來看,西樵前三季度吸引的投資,既有多個超億元項目,也有超十億元級的龍頭項目,總量達到了一定級別,表明外界對西樵前景的看好。
第三組數據來自消費領域。前三季度,西樵限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完成收入19.42億元,增長16.8%。兩位數的增幅,同樣是一組較為驚艷的數據。這一方面反映了西樵當地人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樵“人氣”的旺盛。無論對于一個紡織產業的集散地,還是對于一個高速發展的旅游區域來看,這都是一件好事。
■記者手記
挖掘難以復制的區域價值
讓西樵向“門戶”轉型
隨著佛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樵的區域價值有待被進一步重視和發掘。
在今年8月的西樵鎮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上,西樵鎮委書記黃頌華有一段發言令人感嘆:“通過這些年的默默耕耘,西樵的發展方向十分明晰,全局工作包括產業、城市、文旅、民生的基礎越來越牢固,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我們認為,西樵將會厚積薄發,迎來發展的新階段、新時期。”
那么,西樵發展的新階段,要完成哪些任務?記者認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扭轉西樵“后花園”的傳統形象,大步向佛山對外開放的“門戶”角色挺進。
過去,秀美的山水資源、地處南海西部的區位,以及以往相對不夠便利的交通條件,讓西樵的“后花園”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當前,在各地大力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并且西樵自身產業與城市發展建設已打下牢固基礎的背景下,“后花園”的格局和“人設”,已經遠遠無法體現出西樵獨特的區域價值和發展前景。
對于南海區乃至整個佛山而言,背靠西樵山、作用嶺南文化積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西樵,有著比“后花園”更大的價值——成為佛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張生態名片、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城市門戶。
事實上,西樵此前已經提出不斷整合全鎮文旅資源,全力打造嶺南文化旅游目的地。“目的地”本身就是一個更具開放特色的概念。
依靠自然和人文資源,即使在交通上不處于區域交往的前沿地帶,西樵仍然有潛力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門戶。這樣的例子,在國內外旅游城市乃至中心城市并不多見。
要讓西樵進一步向整個佛山的文化“門戶”轉型,無疑需要市、區、鎮三級的合力。特別是立足增強佛山在粵港澳大灣區影響力的層面,進一步認識西樵對于整個城市的重要意義,從而在規劃等層面明確西樵長遠發展的功能定位。這樣的西樵,將更值得期待。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趙越
統籌:盛正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