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蒲園 李峰攝
濱州傳媒網2018年5月15日訊 濱州地處黃河下游,屬沿海黃泛平原區,地下水埋深較淺,礦化度高,鹽堿荒地多,淡水資源匱乏,生態難修復,生產難發展,水是制約濱州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打牢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全面開展水生態修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濱州通過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子。
》》平原城市譜寫河湖大文章
濱州對于水這種特殊資源賦予新的內容,讓其不僅能灌溉農田,而且還能興工、興商、興市,能夠改良生態,改善環境,促進旅游業。
記者在濱州市檔案館館藏檔案中看到,早在1999年3月1日的《關于濱州市城市建設工作協調會議紀要》中,就提出了要高起點加快濱州市水系規劃的發布實施。另外,會議紀要還強調,城市水系工程要以防滲溝的開挖為突破口,按照水系規劃逐步實施。之后,在2000年7月18日,省委、省政府發出的《關于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濱州要把水系整治與防洪結合起來,形成平原城市的湖河風光。
2002年,濱州市委、市政府更是立足全市區域特點和建設生態園林型現代濱州的戰略目標,結合濱州新區建設,確立了“建設四環五海,實現水活濱州”的戰略決策,濱州市規劃局開發區規劃分局局長魏國利告訴記者,四環是指環城公路、環城水系、環城林帶和環城景點,五海是指中海、西海、北海、南海、東海五個大型水庫,如今,“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已成為波光瀲滟、水潤之城的品牌。
遠眺中海 李健生攝
》》四環五海雕砌北國江南
“四環五海七十二湖”以及市內大大小小的水系,確切的說是濱州市的發展戰略。市委、市政府把做大扮靚濱州中心城市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掀起了城市建設的熱潮。這一切,濱州的“水”起到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海水利風景區位于濱州新區中心,是四環五海、生態濱州建設的工程核心,也是濱州城市的標志性工程,景區以“天”為主體,分中東海、中西海及中南海三片、十區,集湖泊、島嶼、濕地、林木、草地為一體,是濱州會展、休閑、旅游的中心。2006年8月,中海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為濱州市的旅游業增添了新光景。
南海是濱州市“四環五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五海”中的“情海”,突出“黃河風情”的設計理念,更顯濱州“水城韻味”。站在黃河大堤南望母親河奔涌東去渤海灣,北望碧水映綠樹,人在畫中游,一派人水和諧、生態園林型新濱州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
除卻中海(天)、南海(情)外,在整個城市水系的規劃中,西海(地)、北海(人)、東海(水)也是整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展現天地人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盡善盡美。
“七十二湖”更是將每座湖建設成為集文化、娛樂、游憩、經營和硬化、美化、綠化、風景化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場所。同時,“七十二湖”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景觀建設,每座湖都獨立成為一大景點。
此外還在外環河與城內水系上建設了36座依照世界名橋而建的橋梁,這36座橋梁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和城市功能實現“河”、“湖”、“海”相連,水系相通。
“人在湖畔居,夜聞波濤聲”,如今,當我們漫步水岸,綠柳拂岸,荷香沁脾,人在畫中游,風光無限美,充分展示了水潤濱州的風韻和風情,濱州因水而輕靈,濱州因水而美麗,水潤濱州,秀美明珠。
【相關鏈接】
“四環五海”工程建設是我市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工程自2002年5月開始醞釀,同年8月初步形成實施方案,2003年5月16日正式動工,歷時三年半,既把一個碧水綠蔭、生態園林型的現代化城市框架展現在世人面前,更為全力打造系統“九州”、構建和諧社會描繪出了燦爛畫卷。
“四環五海”主體工程的勝利竣工對我市經濟社會超越發展的作用不可估量,意義重大而深遠,構筑起了黃河三角洲生態園林型城市大框架,必將有力帶動“一個中心一一個龍頭一南北城市帶”組團式、連帶型城市群建設;“四環五海”推進了城市化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聚集了人氣財氣,拉動了經濟增長,提升了濱州知名度和城市品位,擴大了濱州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搭建起了黃河三角洲生態園林型現代城市框架,極大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生態環境。構筑起了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高位平臺,激活了濱州經濟社會超越發展的強大動力。
——摘自市檔案館館藏的2006年1月10日《孫德漢同志在“四環五海”工程建設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