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原標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開放40年深圳發展啟示錄之七
深圳特區報2018年12月17日訊 深圳蓮花山公園,有一道遠近聞名的人文風景:每逢周日清晨,成百上千市民,自發匯集到蓮花湖邊縱情放歌——歌唱祖國繁榮,歌唱美好生活。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開放40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以年均22.4%的驚人速度,從1979年的1.96億元起步,增至去年的2.24萬億元,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躋身全球城市30強。與一座城市的發展崛起相同步,是千千萬萬懷揣夢想的中國人匯聚到這里,在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改革開放40年,深圳始終堅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使人民群眾支持改革、投身發展。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持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確保每發展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
40年回眸,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始終閃耀在特區改革發展的時代答卷上。
改革開放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離不開大寫的“人民”二字;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永不背離民生福祉。
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漁民村,是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與深刻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漁民村股東文化室里,62歲的鄧錦輝悠閑地喝著茶。“作為土生土長的漁民村人,我孩提時代在村口的魚塘邊度過。如今住樓房、開小車,過著以前不敢想象的幸福生活。這一切,都要感謝改革開放的好政策!”
鵬城初冬,南國的陽光如同春天一般溫煦。像鄧錦輝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深圳上演。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不僅穿梭在特區日新月異的摩天樓群中,也洋溢在每個鵬城人幸福的笑臉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更加突出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更加聚焦重點民生領域加大財政投入。
以過去5年為例,全市九大類重點民生領域財政投入8773億元,年均增長25.6%,占財政支出比重約70%。改革開放是人民的事業,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深圳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深圳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去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萬元,同比增長8.7%;新增登記就業10萬人。今年以來,深圳扎實辦好九大類40項民生實事和一批民生微實事,持續開展發展成果惠民行動。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圳繪就更加美好的民生幸福城市發展愿景。
努力建成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深圳“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深圳將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讓群眾享有更優質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更有品質的文化服務,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
率先構建全面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今年初召開的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更是明確了深圳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深圳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至上
讓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廣大群眾
不忘初心,人民至上。
深圳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
人民關心什么解決什么,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深圳在環境、教育、醫療、住房等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把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
“一年來,茅洲河大變樣了。”今年世界環境日,茅洲河燕羅人工濕地河段龍舟競渡,帶隊參賽的陳楊波如是感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直面環境短板,深圳堅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去年財政投入200多億元,新增污水管網2009公里,消除了53條黑臭水體。今年,深圳繼續加大治水攻堅力度,計劃財政投入增至336億元,再建污水管網2353公里,全面推進剩余82條黑臭水體整治,努力在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在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優先保障。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
幼兒園在園總人數53萬,位居全國第一;中小學在校生數量145萬,位居全國第二。今年9月新學季開始,這條消息被市民紛紛轉發,刷屏微信朋友圈。
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3年到2017年,深圳財政教育投入達1644億元,年均增長12%,超過1979年到2012年34年投入的總和,學生人均經費位居全國前列。今年,深圳新增公辦幼兒園150所、普惠性幼兒園50所,新增公辦中小學位6.4萬多個……一組組數據,彰顯了深圳教育的飛速發展。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加快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近5年深圳衛生總投入近900億元,目前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72家,其中醫院153家,社康機構630家、實現社區全覆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安得廣廈千萬間。深圳住房供應和保障力度持續加大,今年新開工及籌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達8萬套,供應4.6萬套。出臺房改新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計劃到2035年,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著力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住房需求。
民生新起點,百姓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美的環境,需要社會的公平正義。
深入實施“藍天工程”,“深圳藍”成為城市新名片。去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居全國大型城市最好水平;把寶貴的土地規劃出來建公園,“公園之城”建設濃墨重彩,邁向“千園之城”;今年10月,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綠色發展,讓深圳成為更加宜業宜居宜游的綠色城市,也為市民的幸福感增添了更亮麗的底色。
美麗的城,也是安全的城。深圳全力打造法治中國示范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110接報刑事治安警情下降一半以上,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心一意總為民。以人民為中心,讓深圳這座城市更有溫度。
區域協調
加快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是提升民生福祉,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舉。
“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這句話曾形象道出深圳原特區內和原特區外的顯著差別。
2010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擴容,特區一體化建設拉開帷幕。特區一體化,關鍵是民生等公共服務設施的一體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圍繞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取向,統籌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城市發展戰略,在基礎設施、民生等社會均等化服務方面推進深圳經濟特區全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地鐵通了,家門口坐地鐵出行更方便;公園、學校、醫院多了,生活越來越綠色宜居……“這幾年,原特區外的城市建設、交通改善、環境提升等各方面變化真大!”家住龍華的市民張松偉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自特區擴容以來,深圳先后實施了兩輪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原特區內外法規政策、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環境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等“六個一體化”全面躍上新臺階。
在首輪特區一體化三年實施計劃(2010-2012)內,深圳累計投資2789億元用于原特區外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期間,深圳向原特區外投資累計超過8899億元,占全市總投資的70%。
去年,市委、市政府又批準實施了新一輪的特區一體化攻堅計劃,計劃從2017年至2020年安排一體化重點項目268個,總投資預計超過1萬億元。根據市委六屆十次全會部署,“十三五”期間,深圳將繼續高標準統籌城市協調發展,確保市級政府投資投向原特區外及一體化項目超過80%。
一方面,深圳針對市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推動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要以走在最前列的標準,交出深圳對口幫扶、扶貧協作的優異答卷!”
“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深圳始終站在服務“兩個大局”戰略高度,堅定不移抓好對口幫扶、扶貧協作等工作,把先發優勢轉化為先行責任。目前,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統一安排,深圳對口支援和幫扶全國6省(市、區)34個縣(市、區)。截至2017年底,投入幫扶資金299億元,充分彰顯特區的責任擔當。
四十載砥礪奮進,九萬里風鵬正舉。
深圳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示范、范例,字字千鈞,這要求深圳不僅要自身發展好,而且應該發揮好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全方位、立體式、可持續的幫扶和支援,有力支撐了受援地實現較快發展,加速了受援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起點,深圳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加快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扎實邁進,交出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圳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定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全國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鄭向鵬 朱良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