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從蛇口走向世界》宣傳片。
深圳新聞網12月17日訊(記者 黃思凌 通訊員 譚玲娟)1979年7月8日,南海之濱,虎崖山下,蛇口開山第一炮在這里硝煙騰起,如同春雷炸響神州,成為城市改革開放的啟幕樂章和開場大鼓。隨著這聲炮響,蛇口工業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管”,開創了多項制度革新與觀念革新。
6個月后的1980年1月,離這里不足百米之處,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有限公司(現中集集團)成立。在這么一個春水連綿的普通春天,中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隨后的5年內,陸續有十幾家這樣的企業誕生,響應著當初蛇口引進外資建設一批工業企業的政策動向。
大浪淘沙始見金,改革開放迄今已有40周年,那些當年共同起步的工業企業,已所剩無幾,而那家離“第一炮”最近的中集,雖然也曾歷經曲折,卻堅韌不拔,憑借中集人卓越的勇氣和智慧,仍然屹立于此,并且越來越好。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回望今天的蛇口,中集原有的廠房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是昂然挺立的現代化中集總部大樓。她依然扎根在深圳蛇口這片熱土,但視野已遠遠超越蛇口,也超越了集裝箱。更難能可貴的是,中集成立38年以來,在風云變換的經濟形勢中,她卻始終堅持制造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用國際化的眼光和水準走出了一條實業強企之路。
智造升級 實業強企
36年前的9月22日中集的第一批集裝箱下線。那時候,中集引進的一條生產線,一天只能生產8個箱。但即便如此,管理人員還得守在廠門口,用完成生產就發獎金的方式獎勵那些剛剛開始適應蛇口按勞計酬的工人們。
現在產線上的工序基本是自動化的,一條線大概能生產200多個箱,每只箱子的生產時間在5分鐘以內。如今中集在全國數個集裝箱生產基地,最小工廠的年產量都在10萬箱以上。不但有普通的干貨箱,還有后來研發的冷藏箱,特種箱,有的特種箱甚至可運輸火箭。這是1982年的中集做夢都想不到的。
從行業小白起步的中集,在30多歲的領隊人麥伯良帶領下,已成為集裝箱生產的世界第一,打敗了曾經的韓國、日本等強勁對手。這個紀錄保持一直保持到現在,連續23年。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即便已經做了23年的世界第一,中集還在規劃建設她的下一代集裝箱工廠。 中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開始試點的智造升級的“龍騰計劃”的一部分,那將是完全不一樣的集裝箱生產場景,通過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方式,生產效率要提高60%以上,而產品的質量、環保的標準會更高。
中集從蛇口起步,走向世界。
世界冠軍 批量制造
經歷38年的成長,中集的內涵已經大大豐富。如今的中集已是一家產值800億,在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化裝備、食品裝備、空港裝備等制造領域擁有20多個全球第一的多元化跨國產業集團。
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近40年里,中集通過摸索,走出了一條制造業相關多元化的產業升級之路,從一個世界第一,到第二個,第三個,第二十個,遍及中集現有的幾大制造板塊。麥伯良說,他退休時,如果有30個,他這一生就很滿足。
2002年,中集的第二大業務板塊,道路運輸車輛誕生。起初,這個從集裝箱孵化出來的業務,借用的是集裝箱的廠房,人才、客戶等資源都得益于集裝箱業務的輸出。
斗轉星移,16年后,車輛業務呈現的卻是另一番光景。中集一工廠職員說,“我們現在的這個半掛車工廠,毫無爭議是全球最先進的,我們首創用生產家用轎車的方式生產半掛車,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的上線減少了45%的人工成本,物流、下料、切割、焊接、組裝等等大量實現自動化和數字化生產,噴漆用電泳+噴粉的方式,完全無污染,排出的廢水可以養魚。”
從2014年開始,中集的半掛車產量已連續四年居全球第一位,中集工廠的掛車產品遠輸歐美國家,受到追捧。這個號稱“燈塔工廠”數字化產線升級項目在中集內部卷起了新一輪智造升級的風潮,不僅將惠及中集車輛全球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20多個生產基地,也將帶動集裝箱及其他板塊的制造升級。
登機橋是中集的又一款世界冠軍產品,也是中集制造在全球輻射區域范圍最廣的產品。中集的登機橋拿下的知識產權數量現在遠超對手,2018年,中集在全球首次研發推出了無人駕駛登機橋以及飛機的智能泊位引導系統,繼續引領行業。
1999年中集因為與美國一次不當合作差點倒閉,但是沒想到2004年我們就走到了歐洲,2010年開始,中集的產品就打敗了美國及德國對手,成為世界第一。
中集車輛東莞工廠。
高端智造 夢圓海工
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中集制造升級的腳步似乎永遠不會停止,而且每一步都瞄準國家戰略的調整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
2017年中集自主建造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成功助力中國南海的可燃冰開采,這個平臺鉆井深度超過15000米,重量超過4萬噸,全身代表自動化程度的報檢點超過5000個,代表了目前全球海工領域的最高水準。可燃冰試采項目完成時,中集收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發來的賀電。
全球視野 中國品質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在中集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最為難得的是,她從不固步自封,從不缺乏全球視野,中集的每一款產品都以走向世界為目標。
從集裝箱業務開始,中集所面對的一直是全世界的競爭對手,以國際標準要求自己,廣泛支配全球要素資源,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最終殺入世界制造強手之林,在多項領域保持著世界第一的榮譽,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集的全球化也走出一條學習吸收技術、收購互動資源、全球優化資源配置的升級路徑。
如今,中集在海外擁有30多家實體企業,遍及歐、美、非、澳、亞五大洲,外籍員工約6000人,中集的全球營運平臺為全球的企業及人才賦能,在他們眼中,中集早已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
2018年的中集,站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歷史時點,面對新的宏觀經濟趨勢,新的全球化風向,仍然會堅守制造升級,堅守有價值的全球化。她相信,實業始終是強企之路,強國之基,也是中集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