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工業化進程 堅守制造不斷升級
中集能活下來并迅速發展,也受益于蛇口推動的企業發展方向以及開放的巨大市場。蛇口最初引進外資時,確立了明確的工業為主的方向,有“三個為主,五不引進”之說,即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資金來源以外資為主,產品市場以外國為主;來料加工不引進,補償貿易不引進,殘舊機器設備不引進,不能處理的污染工業項目不引進,占用國內配額的項目不引進,純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不引進。
當時蛇口確定的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與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相互契合,1978年前,中國的工業基礎源于從前蘇聯引進的工業體系,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嚴重失衡,在改革前夕,一些專家評價,國家工業體系已經“千瘡百孔”,輕工業領域存在著巨大的調整潛力。
雖然中集起家的“冠軍產品”集裝箱不屬于輕工業,客戶也主要是境外航運企業,但最終的市場動力來自于中國迅猛發展,以加工生活物資為主的輕工業生產。中國因開放政策而加入全球產業分工,廉價的勞動力,以及逐漸完善的工業生產體系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世界制造的中心逐漸向中國轉移,特別是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在全球產業體系分工中全方位地扮演著重要的加工生產角色,為全世界生產廉價產品。
中國的港口貿易數據生動的記錄著這些變化,1979年底,中國集裝箱碼頭吞吐能力僅74萬TEU,2004年,中國集裝箱碼頭吞吐量達到11549萬TEU,進出口貿易總額111548億美元,2007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2萬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今天,全球10大港口,中國占據著7席。
而中集從1996年開始成為集裝箱世界冠軍,一直延續到今天,保持了23年的單品制造冠軍記錄,最直接受益于中國改革后工業化生產帶來的巨額貿易量。
不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伴隨著變化,上世界末,經過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國的輕工業與重工業發展比例已居平衡,而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加大,輕工業發展又推動國家重工業體系的升級需要。2000年前后,被專家們稱為中國的再工業化開始,基礎工程建設在中國加大步伐。
而此前,中集的集裝箱已成“世界冠軍”,中集積累多年的標準化機械制造體系正尋求下一個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地,國家的再工業化進程再一次被中集的管理層捕捉到,從而于2002年開始誕生中集的第二個冠軍板塊“道路運輸車輛”,2007年開始又整合資源進入以清潔能源儲運與工程為主的“能源化工與食品裝備”業務,以及海工裝備業務,空港裝備的產品也逐漸成為世界冠軍。
2007年開始,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增速自改革之后首次出現下降,國際航運業由此進入淡季,對集裝箱的需求增速也觸及到了天花板,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15個月內訂單接近零的狀況下,是改革開放工業化進程中帶來的其他業務機會再次幫助中集渡過難關,迎來第二階段的“冠軍產品群”的發展階段。
中集精準地分析判斷,并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工業化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分析中集的工業制造發展之路,有幾個重要的特點和貢獻值得關注:
其一,中集目前有約20個細分領域的產品冠軍,幾乎每進入一個品類,中集都以“世界冠軍”作為奮斗目標,其中自集裝箱開始積累的扎實的工業制造體系發揮著關鍵作用,其冠軍之路可以轉移至相似的品類并復制其成果,同時還能通過改進創新,實現制造技術的不斷升級,被外界稱為“可以復制的世界冠軍”,中集比較成功的相關多元化發展很大程度要歸功于這套底盤扎實且能不斷升級的制造體系。
其二,中集的每類產品市場容量并不大,很多產品,比如半掛車、登機橋、消防車此前都是區域性特征很強的產品,但中集進入之后,都將單一產品做到極致,甚至到百億規模,并使之成為全球性產品,這種單一產品的全球化制造并結合跨洋運輸的先進方式甚至在全球都具有獨創性優勢,在中國工業制造企業中也屬先行者。
其三,中集的工業制造受益于蛇口最初的設定,拒絕三來一補,即拒絕最簡單的“加工”方式。自一開始,中集便選擇以中國的品牌參與國際競爭,這種選擇開始是條艱難的荊棘路,但30多年后回頭看,走出來的企業反而更易擺脫對外資企業的依賴,走出獨立發展之路,而當初放棄自己的品牌的企業后來要么生存困難,要么還要升級樹立自己的品牌。回到改革之初,中集可以說是少有的有這種自覺意識的工業制造企業,這使得中集在2007年便被評為中國的“世界名牌”。用麥伯良的話來說,“中集是最早讓外國客戶意識到中國產品也是優質產品的企業之一。”
其四,中集的產品均為終端工業品,最初產品的零部件都得去香港尋覓,集裝箱的三大原料:鋼材、地板、涂料開始都得進口,更別說一個鉆井平臺那樣大的工業品。然而隨著國內工業體系的不斷成熟以及供應鏈的完善,中集也推動了上游供應鏈中很多產品的升級及國際化,如特種鋼材,新型竹木地板都是中集與供應商共同研發出來的,中集的海工平臺和模塊化建筑一出口便攜帶著六七百家國內供應商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