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2月20日訊 學校德育工作千頭萬緒,學校德育活動千方萬法,都是培養學生的正能量,正思維和正品質,那么效果如何,怎么觀評呢?有哪些顯現標志呢?我研究并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學生是否具有“三聲”,“三靜”和“三傾”:
一、笑聲、歌聲和掌聲
1.會心的笑聲——愉悅、陽光、幸福的表現
人們常說,要培養孩子陽光自信的品格,學?;蚣议L也都通過各種集體活動或親子活動,讓孩子與他人交流,與自然對話,釋放正能量,感受到社會的美好,家庭的溫暖,集體的團結和個人的自信,使其愉悅充滿心田,笑聲縈繞周身。上學路上,見到同學,一個擊掌,一個微笑,表達了友情;進到校園,見到老師,一個鞠躬,一個問候,表達了尊敬;回到家里,見到父母,一個擁抱,一個親吻,表達了愛意!
見到了有趣的事,會心憨笑,克服了困難的事,開心大笑,與人同行,保持微笑!微笑,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禮數!微笑,是一種愉悅,更是一種力量!
如果孩子在家里時常有笑聲,表明他在家里很幸福,很愛這個家和他的家人,如果他在學校班上時常有笑聲,表明他在學校班上很愉快,很愛學校班級和他的老師同學,如果他在路上時常有笑聲,表明他內心陽光自信,愛這個社會、生活和自然!
這都是德育工作和文化熏陶的顯現,是學生愉悅、陽光和幸福的表現。
2.開心的歌聲——儒雅、青春、活力的表現
我們經常在幼兒園或小學里,在路上或在課間,孩子們都是一邊顛腳跑,一邊哼著歌,所有的快樂寫滿在稚嫩的臉龐,讓人無不羨慕和愛之捧之,表明他們純凈純真,無邪無郁。
如果孩子們上學路上,哼著自己喜歡的歌調,在班上和同學一起學唱勵志校園歌曲,在音樂課上全神貫注領悟音樂寓境,在班級或學校節日展演中能夠積極參與頌唱,還時常在家里高歌一曲,表明這個孩子一定是熱愛生活,性情儒雅,青春陽光和活力無限,也一定是崇善嫉惡,豁達明理之好孩子。
如果每節課上課前唱一段歌曲,班級風貌為之一新,如果上操列隊入場,各班唱著自己的班歌,校園精神為之一振!歌聲,是一種溫暖;歌聲,是一種調節;歌聲,也是一種力量;歌聲,更是一種期待!
德育讓人歌聲飛揚,歌聲體現德育功效!
3.真心的掌聲——真誠、團結、向上的表現
“下面請XX同志講話,掌聲歡迎”,這個掌聲,是一種禮節;
“XX同學這個問題回答的非常好,我們給他掌聲”,這個掌聲,是一種褒揚;
“XX同學,不要急,慢慢想,你一定能答出來,大家給他掌聲”,這個掌聲,是一種信任;
“籃球比賽,XX班加油,XX班加油(鼓掌)”,這種掌聲,是一種熱情;
“田徑比賽,對于落后的同學,XX同學加油,XX同學加油(鼓掌)”,這種掌聲,是一種安慰;
“XX小朋友真棒,給你點贊(鼓掌)”,這種掌聲,是一種期待……
掌聲,是集體優秀和向上的號角,掌聲,是孩子成長和優秀的催化劑;多少孩子在掌聲中走出困境,多少孩子在掌聲中奮起直追,多少孩子在掌聲中愛上集體,多少孩子在掌聲中棄惡從善!
孩子之間,集體之內,需要真誠,需要團結,簡單的一個掌聲,就能產生巨大的效能和無限的未來,乃德育之所期也。
二、行動齊靜、環境潔凈、學習寧靜
1.行動齊靜——規范性、統一性、紀律性的表現
學校德育的常規就是教育孩子懂規矩,守紀律和聽指揮,其基本要求就是常說的“快靜齊”,即行動齊靜。
如果上課鈴響起,孩子們能夠迅速進室上位,安靜準備,就是行動齊靜;
如果廣播操鈴響,孩子們能夠迅速入場,列隊整齊,動作規范,就是行動齊靜;
如果上學不遲到,放學不早退,課堂不亂動,思維隨老師引導而轉,就是行動齊靜;
如果自習自修課,老師不在,孩子們能夠保持安靜,自覺自主學習,就是行動齊靜。
行動齊靜是學校秩序的基本保障,也是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基本表現,當孩子們能夠做到這幾個“行動齊靜”,說明班級管理和班風建設優良,學生自主品質和自我規范達成。
2.環境潔凈——自律性、尊重性、公民性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夠自覺整理自己的床鋪、書桌和房間,或者幫助家長清理打掃廚房和客廳衛生,并能夠保持一段時間,家長一定歡喜心悅,感慨不已;
如果孩子在學校班級里,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遇見地面垃圾能夠彎腰撿起,吃過的果皮或零食包裝能夠多走一步,丟入分類垃圾箱,廁所用過后放水沖洗,每天按責做好教室衛生清潔,老師一定滿心愉悅,欣慰不已;
環境潔凈,能夠給自己好的心情,能夠給別人美的印象;保持潔凈,是一種修養的自律,是對環衛勞動者的尊重;參加潔凈活動,是一種人性的本然,也是一種公民的責義。
可見,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環境是否潔凈,可以觀評其德育工作好壞,是毋庸置疑的。
3.學習寧靜——自覺性、主動性、高遠性的表現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把“砍柴”比如學習,那么,“磨刀”就是習慣,如果培養了良好的自律習慣,計劃習慣,有積極的動力,有遠大的目標,那么,孩子的學習態度一定是主動的,學習過程是寧靜的,因為他懂得了要我學和我要學的區別,更知道了“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道理。
除了多動癥的孩子外,凡是在做作業和聽課時不安靜不專注的,學習成績必然不好,也必然是從小一點一點積累形成的惡習,也一定是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或學校引導,或者是沒有良好的方法使其轉化,表明其家庭德育或學校德育薄弱或成效微渺。
因此,孩子的學習不好,絕對不是僅僅是智力問題,而更多的是德育問題。
三、傾情、傾聽和傾力
1.傾情——與家長、老師和同學建立親情友情
孟子曾曰,君子有三樂,其中“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孔子也有人生三樂,其中也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見,孩子要有良好的德行和快樂,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家庭親情關系和師生情誼及同學情義。
一個能夠與父母和兄弟親密無間的孩子,一定是“百善孝為先”的悟行者,一個懂得感動感恩的好兒女好兄弟(姐妹);一個善于親近老師融入同學的孩子,一定是知無不言忠恕不嫉的樂天派,一個懂得仁義謙信的好學生好伙伴。
親情,友情,是紐帶,也是力量,能夠凝心聚力,團結向上;能夠患難與共,克艱拔難。具有親情和友情的孩子,一定不缺溫暖,不缺幫助,更不缺未來!
而親情和友情的培養,需要家庭家長的身傳言教,也是學校班級之德育要務。
所以,孩子是否“傾情”,體現了德育起跑線是否找準,德育路程是否遠難!
2.傾聽——聽家長、老師和同學真誠教導幫助
有些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就是不聽話,煩死了;有的老師常嘆氣,這孩子總是累教不改;班干部也有無奈的時候:老師,XX同學又不交作業,怎么辦?
這樣的孩子既有也多,就是聽不進去家長的教育,聽不進去老師的引導,也聽不進去同學的幫助。為何都聽不進去呢?除了少數天生的性格缺陷,有病理性的抗阻以外,多數都是在家庭從小日積月累的嬌寵放縱或者是在集體中信心受挫后無奈放棄所致。我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說法,但我認可“沒有不會教的老師或家長,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的理念,這既是家庭家長的義務責任,也是學校班級的德育課題。
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回家后能夠靜心坐下,與父母兄弟交流,訴說自己的思考與得失,傾聽他們的評價和引領,他還會讓家長擔憂操心痛苦嗎?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在學校能夠接受學校的正能量的教育和活動引導,以及接受同學朋友的善意建議和幫助,他還會讓人厭煩厭惡?這樣的人組成的集體還不優秀不進步?
故而,善于“傾聽”,既是一種禮節,也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因為,“傾聽”能讓你變得溫雅、善良和成熟!非德育之功不成也。
3.傾力——全力投入,用心堅持做好小事善事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評價孩子:家長說,我的孩子其實不笨,就是不肯用功;老師對家長說,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就是不專心;同學朋友說,你只是三份熱度,沒有堅持,否則,你可以做得更好!
可見,孩子的學業和做事,往往不能“傾力”,其原因也就是沒有“傾心”,或者沒有堅持。人們常說,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其實這種精神,就是用心——心的智慧,把事情做好;就是堅持——小事善事,堅持做好。
所謂雷鋒精神,就是把小事善事用心堅持做好,所謂科學精神,就是把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實驗專心精心做準。一個能夠把自己的或身邊的小事善事做好做久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定力有毅力的好學者,也一定是對國家對社會有引領有貢獻的好公民。
我們的德育要入心,要接地,就是引導孩子,盡心盡力,智慧持久的把身邊的小事善事做好,這也是評價一個孩子的品質高低或者一個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
圖文作者:肖朋生,育才教育集團龍珠學校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本文為作者原創,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