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月25日訊(記者 楊浩翰)每當你抬頭看見深圳的藍天白云,你知道這一抹藍白背后是深圳人怎樣的努力嗎?近日,記者從市科技創新委了解到,近年來,深圳政府強化生態理念引領、創新管理制度、將環保實績納入最大考核項、營造全民參與氛圍,這四件事讓深圳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常態。
據悉,在強化生態理念引領方面,深圳制定了《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落實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領域。深圳劃出了“生態紅線”,率先出臺《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將市域近一半土地劃定為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明確規定全市生態用地比例不低于50%。十幾年來,線內面積不減,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生態質量逐步提升。
環保入法也是深圳一個很有力的措施,深圳先后頒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等,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法制保障。
2018年9月28日,深圳燈光秀首秀,主題為和諧之境的燈光展示在市民面前 (圖/楊浩翰)
深圳是創新之都,在環保方面,創新管理制度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摸清生態“家底”,研究建立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
2015年以大鵬新區為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此后,在試點經驗基礎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規范》,為深圳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提供了科學標準。其中,大鵬新區率先構建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比參照國內外生態文明先進的理論研究成果,篩選出七大類共計42項指標,為科學衡量生態文明建設質量、依法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決策提供新標準。
二是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的科學性。
目前,深圳已形成《深圳市典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圖》等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深圳市不同類型、不同主體功能定位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為實現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保護模式,奠定了基礎。
三是建立“城市GEP”與GDP雙核算、雙運行、雙提升機制。
GEP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縮寫,鹽田區率先創新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研究,在全國率先建立與GDP相對應的,既體現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體現人類改善環境所做貢獻的城市GEP核算體系,共設計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2個,二級指標11個,三級指標28個。通過測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GEP的變化,及時了解和評估生態系統的發展狀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雙軌推動”示范機制。
四是通過率先試點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和碳排放權交易,以市場化、法治化途徑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問題,促使企業加強環境風險管理和節能減排。
五是建立生態貨幣補償制度。例如大鵬新區率先出臺《大鵬半島生態保護專項補助考核和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既有利于保護生態,又提高原村民的生活水平,累計發放補助資金17.1億元,進一步增強大鵬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同時,不斷完善監督考核辦法,對生態保護不力以及不配合政府開展社會建設和管理的人員,停發或扣減其生態補償金。相關做法耶被全省推廣學習借鑒。
2018年11月12日,深圳紅樹林公園,一只候鳥在“散步”。因為氣候以及森林覆蓋率高,深圳每年都吸引了數量不少的候鳥來過冬。 (圖/楊浩翰)
進行綠色考核和嚴打違法排污,也是深圳政府一個有力措施。2007年,深圳出臺了《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試行辦法》,隨后2013年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近年來,深圳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均保持在20%左右。在生態建設考核中,深圳市注重把干部考核與重點整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出臺相應工作方案,對黑臭水體治理、查處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筑工作等,開展了干部專項考核。其中,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列為全市七項“一票否決”考核之一。
此外,深圳市實施最嚴厲的生態環境責任追究機制,促使各級干部轉變發展觀念。編制深圳市生態環境保護權責清單,制定相關細則,定責、分責、追責的制度鏈條逐步健全、體系完備,有效樹立綠色發展政績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體系,率先開展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試點,對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數量、質量和價值的變化情況及變化原因等,開展全面審查。
同時,深圳保持打擊違法排污的高壓態勢,每年環保行政處罰超過1000宗,每年罰款總額超過9000萬,環保執法新手段的運用創歷史新高。2016年以來,深圳在嚴格環境監管執法、嚴懲環境違法者的同時,以嚴重違法者強制公開道歉承諾制為基礎,創設了違法者主動公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對違法者在行政處罰決定作出前主動在深圳市主流媒體上公開道歉并作出環保守法承諾的,按照裁量標準依法予以從輕處罰。
2018年12月25日,蛇口碼頭附近出現“耶穌光”,因為空氣質量好,深圳可以經常看到這種美景。(圖/楊浩翰)
環保不僅僅需要政府的作為,而且需要全民參與,在組織創建各類生態公益活動這一方面,深圳也做得“相當給力”。
深圳成立全國首家由政府委托、慈善機構受托的慈善信托,以及首個由社會捐贈專項基金和慈善信托兩部分組成的公益基金,建立“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專業運作”的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機制。目前該基金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2000多萬元。同時,引入和培育各類生態保護公益組織,形成環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氛圍。“潛愛大鵬”珊瑚保育站被評為“國家海洋意識教育示范基地”,獲2017年度中國公益節環保類唯一金獎——綠色典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