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
回首深圳的40年
日新月異翻天覆地
深圳40年蝶變
曾兩次掀起文體設施建設的浪潮
第一次
上世紀80年代
建設了深圳博物館(老館)
深圳圖書館(老館)
深圳大劇院、深圳體育中心
深圳大學等八大文體設施
第二次
2000年初以來
陸續建設了深圳音樂廳、深圳圖書館新館
深圳博物館新館、大運體育中心
深圳灣體育中心等一批設施
現在
深圳將掀起第三次文化設施建設的高潮
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結合城市未來發展需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品質配套、高效率運營,加快規劃建設一批與深圳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文體設施,打造一批新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文化核心區,深圳市掀起新一輪文體設施建設高潮。
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第二圖書館項目
(簡稱為龍華兩館)
作為“新十大文化設施”之一
備受矚目
龍華兩館
文化藝術的城市客廳
項目定位
國際標準高點定位
·城市客廳智慧體驗·
該項目選址于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在城市新區發展中,具備文化與藝術等多元功能。城市公共生活的交互、共生、滲透,進而形成市民文化生態,是公共空間真正的生命源泉,這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生活改善。
深圳美術館新館和深圳第二圖書館是由一個美術館、一個圖書館和一個介于兩者之間的公共廣場共同組成的建筑群。
2015年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放眼全球,邀請了國內外134家設計機構參與方案競賽,最終德國KSP+筑博設計聯合體贏得方案競賽第一名。
2017年底該項目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務署,項目定位進一步提升,市建筑工務署開展多方案比選,堅持從整體到細節全管控,方案設計獲得各方高度認可,現已開展初步設計,預計于今年10月份開工。
至此,市民在未來將享受新一輪的文化與藝術的饕餮盛宴。
設計亮點
建筑對話:藝術與文化的凝望與交融
·城市客廳智慧體驗·
本項目創新思路,實現設計中的四大突破,極力為深圳市市民提供開放的城市交流客廳和智慧體驗。
1 提升深圳市藝術與文化品味
龍華兩館的建設將看齊國際水平,發揮公眾藝術教育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展示空間,提升深圳市文化與藝術品味。
其中,深圳美術館是展示藝術的窗口,是推動中國藝術與國際藝術互動與交流的平臺,是進行藝術交流與欣賞的基地,是面向公眾進行審美教育、豐富市民文化的場所,是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重地。
第二圖書館是展現深圳市文化發展歷程與未來建設的窗口,是連接現在與未來的原點,是深圳文化、學術交流的平臺。
設計通過豐富的手法展現中國和深圳文化與藝術精神的高度凝結。
空間秩序上,美術館與圖書館分布于用地內的東側和西側,以中國的自然觀和儀式感的建筑空間來表達中華文化的博大。
在建筑形態上,建筑體量方正,在整體形態上呈相互咬合之勢,局部立面細微變化,呈現相得益彰、相互映襯的關系。以抽象的建筑符號和建筑特征表達文化與藝術的相互融合。
在開放空間上,以開放包容的態勢來延續深圳的精神傳統。建筑應以開放的狀態,讓藝術與書籍走進大眾,讓公共建筑和城市空間共同營造自由、包容、積極的城市精神。
2 引領深圳市民的新生活與新思潮
龍華兩館除了在外形上獨具創新性外,在功能上更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作為深圳新十大文化建筑之首,其不僅是公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一個全新載體,更是深圳向全國以及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平臺!
未來的兩館建設可以引導一種新的活力,形成文化藝術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兩館建筑體現的不僅僅是建筑本身的功能,更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新思潮的體驗。
在美術館中,設計著力打造共享平臺廣場,這里是對市民開放的空間,通過多層級平臺的設計,讓建筑的廣場空間與室內空間交融貫穿,尤其是獨具特色的25米高的雨蓬覆蓋下,是美術館的戶外雕塑廣場。
廣場布置富有文化藝術氣息和各具形態的雕塑,令來到這里的人們感受到和諧、素雅的文化藝術氛圍并提升著市民的藝術品味,激發創新思維和引領深圳市新思潮的發生與發展。
第二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為市民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間,無論是休憩的上班族,還是自由工作者,亦或是老人與孩童,都可以在此閱讀交流,感知藝術,參加活動,享受生活。
第二圖書館擁有全國最大的地下智能立體書庫,通過無線定位,物流小車自動存取,提高圖書的利用率,同時設置觀察窗,給市民提供學習參觀的機會,將智慧存取寓教于樂,同時還設置自助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條件;
除了傳統的現場紙質借書和閱讀之外,圖書館提供了圖書預借服務,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訪問館藏圖書,確定借閱后,直接快遞到家或到離家最近的自助圖書館取閱即可。享受足不出戶的閱讀體驗,改變我們的閱讀生活方式,800萬冊的藏書量足以滿足市民讀書的需求,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能免費享受終身學習的自由。
3 構建多元活動與敘事性的城市公共平臺
全新的龍華兩館有著非常純粹的建筑形式,為本體空間功能提供了清晰的導示作用。同時,設計通過打造多層級、多樣化的空間,為市民創造豐富的活動體驗和具有敘事性的公共空間。
構建多元活動
在設計概念上,公交車站和地鐵站來的人流通過大臺階從場地南北兩側進入中心廣場。在這個開敞的公共廣場上,人們可以沿著城市軸線享受到開闊的景色。
同時,設計定義了不同的功能性景觀分區,一靜一動、或寧靜或喧囂、光影交融、密集與開放、集聚與獨處的可變空間,為主體建筑附加了多樣化的室外活動場所,例如專門為圖書館訪客設置的讀者花園、兒童平臺、文化花園,以及在美術館區域設置的雕塑花園、戶外展覽區及鏡水面廣場。滿足不同的活動場景下市民對空間的需求,讓城市空間真正地為城市及市民所用。
它真的就像每個人家里的客廳一樣,學習、工作、會友、喝下午茶……在這里不會感到拘束。
敘事性的城市公共平臺
在外部觀看這兩座建筑,像是上下合并的雙手,在兩座建筑中間創造出了不同層次的公共平臺,南側入口廣場拾級而上進入到第二圖書館前的廣場,其上預留豐富的空間意向,圖書市場、閱讀、散步、展覽、演講……而這個廣場又與美術館前的地面庭院巧妙相連,在大雨蓬的覆蓋下,是美術館的戶外雕塑廣場;它們為城市提供了公共空間并承接著城市的軸線。平臺擴充了建筑的功能,抬高的空間使它遠離城市的喧囂,其上懸挑的屋蓋為其提供了庇護,營造出了舒適的氛圍。
而在建筑內部,兩館均采用了中庭空間,層層退臺的方式面向中心廣場,設計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墻消解建筑內外的邊界,在大屋蓋下的灰空間的渲染下,使建筑內外形成一個連續通透的整體,公眾活動在某種概念下呈現出了觀看與被觀看的反轉,光與影在空間和時間上流轉,使建筑空間極具戲劇性色彩。
搭建信息與智慧的傳播媒介
第二圖書館擁有國內第一家地下智能立體書庫,書庫內將全程自動化存取書籍,實現了圖書的高密度儲存和高效利用率,為讀者提供了便利。
同時設有大型分揀系統,實現圖書高速分揀和精準配送,配合智能立體書庫,將發揮第二圖書館文獻物流樞紐作用,促進全城文獻流動,提升文獻服務時效。
第二圖書館通過引入最新的IT技術,對館內的計算機網絡設施、信息化設備、圖書館業務系統和專業管理系統進行統一規劃,搭建起一個專業性、自動化、數字化、全開放的信息化平臺。通過引進、遷移、升級、開發圖書館信息系統,將為廣大讀者提供除普通文獻閱覽、外借服務之外的多種形式的遠程服務和網絡服務,為廣大市民營造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的圖書館服務環境,實現圖書館的開放、便利與快捷,進一步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圖書館還將建設成為“圖書館之城“的網絡數據中心、文獻物流中心、聯合采編與書目控制中心和數字資源中心,將進一步提升全城圖書館服務能力,為“圖書館之城”建設添磚加瓦。
打造持續領先的政府工程管理機構
致力于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政府工程
與市民心連心
伴城市共前行
資料來源:深圳市建筑工務署工程設計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