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款發明是如何工作的?未來會新增哪些功能?這支創客團隊又是如何迅速成長起來的?
今天蛇報君就一一為你揭秘
坐穩啦~
▲南山小創客們現今就讀五年級,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消息報記者余梓宏攝
來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小學創造力實驗室
成員:任泊丞、張灝宇、楊林鋒、郭晉平、郭晉安、陳慧琳、劉子睿
小創客開啟奇思妙想
1個月造出“黑科技”
任泊丞是團隊成員之一。有一天,他看到小區的垃圾桶里各種垃圾堆放在一起,發出臭烘烘的味道。
他把這個問題和小伙伴們說了,大家覺得可以制作一個“智能垃圾桶”——人們把整包垃圾扔到一個垃圾桶中,垃圾桶自動識別垃圾,并將它們運送到不同的隔間。有了這樣一個垃圾桶,垃圾分類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啦!
從想法到發明的制作完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很快行動起來,首先是垃圾歸為幾類的問題,他們不僅查閱了資料,而且每個人都將家里1個星期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分類。通過收集資料+實踐分類的方式,確定了“智能垃圾桶”的4種分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確定了垃圾歸為幾類之后,孩子們進行了多次討論,卻發現最初的想法很難實現。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是將方案進行了調整:制作4個垃圾桶,讓IPAD告訴你扔到哪個垃圾桶里。
不過,IPAD如何識別垃圾呢?郭晉平小朋友說:“我們一開始設想的是形狀的識別,但是很快就發現垃圾的形狀太多了,很難被識別。然后又嘗試了顏色識別,結果又失敗了。后來在創造力實驗室老師的啟發下,我們最后使用了語音識別,而且建立了垃圾的名稱庫,這樣就可以識別到各種不同的垃圾了!”
孩子們用3D打印技術將構想進行建模,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終于把“智能垃圾桶”制作出來。
每個垃圾桶上都有一個芯片作為信號接收裝置,點擊IPAD上的APP,它會進行語音提示:“請告訴我,垃圾是什么?我幫您分類。”然后輸入語音,系統識別垃圾類型,IPAD通過藍牙向垃圾桶發出指令,對應的垃圾桶就會打開。
“智能垃圾桶”從創意的構思到最后作品的完成,經歷了1個月的時間。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繪制草圖、搭建垃圾桶、建立數據庫、設計APP等一系列工作。
作品完成之后,他們都成了垃圾分類的小專家,在學校里和同學們分享展示作品的時候,孩子們常常特別強調:“我們的生活需要進行垃圾分類,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