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深圳新聞 > 圖片深圳 > 

深圳產業創新發展面對面 | 左新兵:深圳新興海洋產業發展應向價值鏈高端出發

2019-07-18 16:50來源:讀特

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和海洋高新技術,提升海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已經成為"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在新時期被賦予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歷史使命,將在新階段主動作為,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引領全國海洋經濟發展新常態,爭當全國海洋發展"排頭兵"。

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左新兵博士

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左新兵博士曾參與深圳海洋產業發展的相關調研與規劃,他于近期接受深圳特區報讀特客戶端記者采訪,介紹了深圳市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潛力與挑戰。他認為,我市發展海洋產業應當著眼長遠,從人才入手,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海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

挺進"深藍"新興海洋產業大有可為

深圳市海洋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優勢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8年,深圳市海洋產業生產總值達2327億元,同比增長4.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其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油氣業三個優勢領域生產總值占比約65.1%,以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海洋生物產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占比約為23%。

如果放在全國的大背景下看,2018年,全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83415億元,同比增長6.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3%。當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海洋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快速發展,但我國海洋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依然突出。如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占我國海洋產業比重高達81.5%,海洋高技術產業明顯偏低。

如果與國內一些主要的海濱城市相比,深圳的海洋經濟規模與占比均偏低,如上海(9183億,28.1%)、青島(3327億,27.7%)、天津(5950億,32.0%)等,也不如廣東省內的廣州(3070億,14.3%)。對此,左新兵說,深圳經濟總量比較大,雖然海洋經濟在規模上與上述城市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深圳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具備產業優勢,如果能夠與海洋產業互相融合,將有助于海洋產業未來趕超發展。

此外,作為全國14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之一,深圳的主要任務是加大海洋科技創新力度,引領海洋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左新兵說,深圳新興海洋產業總體規模雖然尚小,年均增長率卻超過30%,呈現良好的發展潛力。

海陸統籌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

堅持海陸統籌,深耕藍色經濟,在海洋產業優化升級上做大文章,向蔚藍大海要發展空間,是深圳正在著力推進的一件大事。《深圳市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將集中力量發展基礎條件較好、技術條件成熟、成長潛力大、產業關聯度高的海洋產業領域,引導電子信息、生物等現有優勢產業向海洋領域拓展延伸,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現代海洋產業群。

左新兵認為,深圳這座城市是國內著名的創新中心,很多現有的高科技企業都具備"陸轉海"的可能,轉向海洋經濟拓寬發展空間。例如,電子信息產業的華為、中興通訊,生產特種計算機的研祥智能,研發無人艇的云洲智能,生物經濟領域的華大基因等等。

在高端海工裝備領域,深圳的中集集團、招商重工等已具備大規模制造海上鉆井平臺的能力,并覆蓋產業鏈設計研發、總裝、建造和應用等上下游環節。招商重工致力于海洋高端工程裝備及特種工程船舶的設計、建造及服務,大型機電設備設計、制造和安裝,是中國發展最快的海洋工程裝備及特種工程船舶設計建造企業之一,品牌享譽全球。

他建議,在現有優勢產業格局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前提下,深圳可以以深水高端智能裝備為抓手,推動海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在全球海工市場低迷、總裝造船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堅持創新驅動,提升深圳海洋高端裝備前端研發設計及核心配套能力。

具體來說,是以發展"深水智能裝備技術"和"動力與配套裝備技術"為著力點,大力發展先進海洋材料技術、傳感器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前沿技術,推動我市海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徹底擺脫"高端產業、低端環節"的產業形態,提升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

通過技術革新及與高科技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為海洋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加快漁業、港口航運的智慧和綠色化升級,提升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可燃冰等重點領域核心科技支撐和成果轉化能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海洋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

聚集人才群策群力提升海洋科技實力

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海洋科技創新。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海洋科技創新,通過規劃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壯大海洋教育研究機構、集聚海洋領域專業人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多元舉措,持續提高海洋科技創新水平。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建成海洋產業相關的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6個,市級工程實驗室14個,還積極引進中船重工、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在深圳設立海洋科研機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已掛牌成立。

為了發展海洋經濟,深圳還規劃實施"十個一"工程,即建設一所國際化綜合性海洋大學、一個海洋科學研究院、一個全球海洋智庫、一個深遠海綜合保障基地、一個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一個以"中國海工"為代表海洋標桿企業、一家海洋開發銀行、一支海洋產業發展基金、一個國際海事法院和一個中國國際海洋經濟博覽會。

左新兵認為,我市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個顯著短板是海洋人才儲備不足,海洋高層次人才匱乏,與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相比存在差距。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是科教資源不足,涉海高校較少,海洋學科體系不夠健全,海洋高端研究機構匱乏,缺乏國家級海洋大院大所。

他建議,深圳應對加快海洋科學城規劃建設,打造國際知名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在科學城內規劃布局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培育高端研究機構和創新載體,規劃建設海洋大學,吸引集聚高層次海洋人才團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按照"立足近海,聚焦深海,拓展遠海"的發展思路,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科技、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產出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

【記者觀察】

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2001年,聯合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從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來看,海洋經濟總產值保持高速增長,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1100億美元增至21世紀初的130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高達6.85%,形成海洋漁業、油氣勘探業、交通運輸業和濱海旅游業等海洋傳統產業為支柱,海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海洋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產業結構。

全球海洋競爭日趨激烈,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新的可開發的海洋資源不斷發現,基于海洋產業的藍色經濟正在并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世界沿海各國高度重視發展海洋產業,力爭搶占海洋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海洋產業總值占比一般在20%以上。

實際上,藍色經濟是一個基于經濟、科技、社會和開放的陸海一體區域及系統創新體系,它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新興產業形成有著廣泛的影響。它通過制定陸海一體產業發展規劃,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實現海洋產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使沿海和腹地經濟優勢互補,互為依托,實現共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日、法等歐美主要發達國家針對海洋熱點領域制定出臺一系列戰略規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海洋技術與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術加速融合,海洋高技術產業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焦點。同時,海洋經濟越來越注重人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環保成為海洋開發的新旋律。

我國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目標以來,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和海洋高新技術,不斷提升海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推進國內航運港口建設;整合國內沿海港口資源,構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投融資、服務貿易、商務旅游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讀特記者范京蓉 /文 劉羽潔 /圖

[責任編輯:施冰冰]

新聞評論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 |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目码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