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公布了一份七月中旬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1978名中小學生家長中有74.9%購買過假期游學項目,對于游學的效果,四分之三的家長表示收獲感低于預期。游學項目良莠不齊,有些項目偏游少學、實用性不強,家長花了錢,孩子卻學不到什么,更有少數游學項目存在教育價值的偏差,容易誤導學生。國情教育重要性不斷凸顯,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游學教育的價值,如何引導低齡游學走向正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課題。
為何要游學?為的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田野,更好地認識世界。未成年人,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建設階段,從書本和媒體中認識世界遠遠不夠,通過實踐與觀察,孩子能夠更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與價值取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其實路不在距離上的“遠”,行路能否助力人生成長和發展,關鍵在知行是否合一。在社區幫助宣傳、督導垃圾分類,回家鄉研究一下民俗,足不出國、足不出省甚至足不出市,只要引導得當,都能成為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游學經驗。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認識水平還不高,認識能力也需要輔導,專業教育工作者要給予他們科學認識世界的工具,加以指引,才能讓孩子的游學最終轉化為發現與思考。
游學低齡化是素質教育發展進步的一種體現,需要學校鼎力支持。游學一般發生在寒暑假這樣較長的假期,純粹市場化的游學,往往難以負擔聘請優秀、專業教育工作者的成本,因此才有當下游學的困惑。
怎樣才能讓游學有更強的方向感,“游”必有“方”?
筆者以為,中小學校可以參照部分大學的做法,探索在假期里開設小學期的制度,讓專職教師參與游學規劃與輔導,實現游學項目科學化、專業化。如今,很多大學將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課程放在小學期,這能結合專業教育與國情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小學開設小學期,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并發揮校本課程特色,研究大學期與小學期銜接轉換的游學方案,將游學心得、作品納入學生綜合考評體系,將游學對學生成長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將游學提高為特色課程的層次,也能提高家長和社會對游學的重視,為學生參觀公共機構、參與公共活動提供更大便利。
公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小學期,不僅可以提高游學教育的水準,還能夠促進教育公平,讓游學成為所有孩子都能接觸的教育方式。毋庸諱言,單純市場化游學的確有可能拉開一條知識鴻溝,這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非營利的教育機構參與組織小學期內學生集體游學,要注意節省成本,降低家庭的教育負擔,不要陷入現在游學盲目求“遠”的誤區,也要防止“家長作業”式的“甩鍋”做法,讓“小游學、深游學”成為游學市場上的最佳選擇。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深化,更多優質教育手段正在“下潛”,過去高等教育中的專利已經為國民基礎教育共享。中小學校也應繼續對標高校教育改革,探索中小學學制制度、考評體系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