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上,8名香港青年分享了在深圳學習、就業、創業的心得體會,他們呼吁香港青年來深圳“走走”“創創”,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張彥南
王旭東
何耀威
梁煒茵
林朝暉
郭瑋強
原標題:香港青年分享在深學習就業創業體會
“希望香港青年來深圳‘走走’‘創創’”
深圳特區報2019年8月31日訊 8月30日,香港在深學習就業創業青年座談會在五洲賓館舉辦,8名香港青年現場講述自己在深學習、就業、創業的故事和體會,并向廣大香港青年發出熱情邀約——來深圳“走走”“創創”,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廣闊的空間里實現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學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升:
深圳創業環境友好寬松發展空間巨大
“創業不到一年,即獲首輪融資5000萬元”,在座談會上,學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升的分享讓不少香港青年羨慕不已。
今年34歲的陳升2015年獲香港青年協會推薦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成立學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并成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2012年,我在香港創辦了公司。隨著互聯網大潮的興起,我開始意識到應該調整自己的創業方向,從原來傳統的人力資源咨詢和教育培訓轉向互聯網創業。”陳升說,當時他想到,做互聯網創業,內地更有未來。而深圳“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的熱情和“來了就是深圳人”的親切、包容,以及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良好的發展態勢,讓他和團隊小伙伴毅然選擇來到深圳前海創業。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我們提供免費的場地,在我們創業初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我們成為首批到青年夢工場創業的香港青年。”陳升分享稱團隊剛落地時也曾遭遇“水土不服”,對政策不了解、對市場不熟悉,走了不少彎路。但隨著青年夢工場以及各個部門給予的幫助,他的創業之路更加順暢了——學學科技在運營后6個月,就實現直連國際212個大型供應商,完成跨境交易8124單,間接孵化跨境電商企業140多家,實現單月最高交易總額超過3450萬美元,創業不到一年,即獲首輪融資5000萬元。
在陳升看來,他和團隊創業的成功得益于深圳肥沃的創業土壤:深圳是一座務實的城市,對于青年一代的創業、發展給了非常友好和寬松的環境;深圳一直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各項惠民政策落實比較到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給予深圳更大的發展空間……陳升細數來深圳創業發展的好處,并坦言,他現在總是積極向香港的青年講述他在前海創業的成功模式,因為希望他們多來深圳“走走”“創創”。
陳升還籌建運營前海夢工場YPA眾創空間、運營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引進超過200香港團隊到深圳創業。“我希望為香港青年到前海創新創業提供導航服務,讓更多香港青年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陳升說。
708090創客匯創辦人曾義:
深圳為港澳創業青年發展打開一扇門
作為708090創客匯創辦人,曾義從小就有創辦企業、服務社會的想法。在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后,憑借對聯合辦公機制的了解,曾義于2015年到深圳創業,建立聯合辦公空間,為內地及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服務。
自創辦以來,708090創客匯先后獲授“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青年文明號”“十大深港交流合作創業空間”等稱號,服務人次超過2000人;還與深港兩地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等合作開展“創新創業青春學堂”,促進兩地青年交流,并成功孕育5個創業項目。
曾義表示,創業至今,看到深圳這座城市不斷發展,感受較深的是深圳不排外的創業環境。“深圳這座城市非常包容,歡迎每一位有志青年來這里創業、實現夢想。”今年春節的時候,他參加了“深圳是我家”活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來了就是深圳人”。
作為一名在深創業的香港青年,曾義坦言,他能深切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希望更多的港澳青年好好抓住發展機遇。曾義說,大灣區的創業氣候、政策及資金支持等,十分有利于有夢的年輕人來闖蕩。“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圖上,我們都只是一個小小的點,但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如今,深圳有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新的戰略定位。曾義認為,這有助于促進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曾義說:“深圳正在努力營造人才宜居宜業的環境,提供更加開放的環境及便民的政策,為港澳創業青年在內地發展打開了一扇門,這對港澳青年創業者來說是莫大的支持。”
曾義說,深圳不僅出臺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如今許多行政服務也都已數字化。他一直鼓勵香港的青年來內地看看、學習,“這里發展真的很快,有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更寬廣的舞臺。”
深圳麗晶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張彥南:
建青年海歸團體促深港青年交流常態化
2009年,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張彥南來到深圳工作,幫助家里管理一所小學,至今已10年。張彥南認為,深圳有非常好的就業創業條件,尤其對香港青年來說,他們會得到更多的資源配置,也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從2009年開始,張彥南參加了很多香港青年社會組織,如加入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擔任創會理事,致力于推動年輕人加入商界發展,建立深港商業走訪交流機制。隨后,他成為羅湖區政協委員。在此期間,張彥南發現,加入海歸組織可以激發許多香港青年的認同感。因此,他著手創立羅湖區海歸協會,現已有會員800人,有1/4是香港人,“協會先后舉辦大大小小活動共600場,為海歸精英們提供了一個高度交流合作的平臺。同時,協會致力于促進深港文化全方位交流。3年間在深港舉辦了兩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集合深港澳教授為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共30個青年團體、約700多名青年作分享,打造灣區交流的青年平臺,促使灣區青年交流常態化。”
張彥南說,在開展海歸青年工作過程中,他萌生了成立深港青年灣區發展中心的想法,希望幫助香港青年找到大學時期的朋輩也找到共同的愛好,讓更多的香港青年對內地有更多的了解,也讓他們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參與者、推廣者。
目前,很多香港創業者落戶前海。在張彥南看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潛力也非常大。他建議,可以充分利用該合作區的優勢,使香港與內地的科研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匯豐商學院金融碩士、國泰君安證券銷售交易部實習生王旭東:
深圳工作節奏更快動力更強
祖籍深圳的王旭東,出生在香港。上世紀90年代,王旭東的父母到香港發展,如今他卻回到深圳,就讀于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匯豐商學院。金融專業的他,現在正在深圳國泰君安證券銷售交易部實習。
王旭東說,實習的環境非常好,是一個拓展視野的地方,而且深圳的工作節奏更快,工作動力更強。“這個更強的動力是指在行動上,而不是紙上談兵。”王旭東認為,正因為這個動力,助力深圳的蓬勃發展。
在王旭東看來,深圳有著地域優勢帶來的各種經濟貿易的便利,也有國家政策的扶持,所以深圳從一開始發展,就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創業或謀生,也是多年來大學畢業生工作發展的首選地之一,因為這里就業機會多,相關法律政策也比較健全。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結合自身金融專業背景,王旭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直接促進和優化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內地和香港的跨境結算系統,“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對于金融事業的推動,將會是非常巨大而有力的。”
王旭東說,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互聯網經濟、高新科技產業等領域甚至超越香港,但香港的金融業、專業服務業則一直領先全球,是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所需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應充分發揮珠三角和香港自身的優勢,形成互補和合作,共享祖國經濟發展紅利。”
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何耀威:
香港青年來深創業是自然的選擇
今年47歲的何耀威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在深圳和東莞創業已有28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興起,其創辦的舒糖訊息科技也剛剛完成了第四輪融資。
回憶起4年前,帶著只是初步研究成果的無創血糖測試項目來到深圳時,何耀威坦言遇到了不少困難:“剛剛創業,公司從資金到人手都不足,另外由于項目只有一個初步的研究成果沒有一個實際的產品,所以在初期融資遇到好多困難。但幸運的是,我們申請到一個深圳的創新創業資助,這對我們團隊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也正是這第一筆資金,讓公司開始起步、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內地政府部門對香港創業團隊的大力支持。”他說,在深圳,政府部門很努力地幫助一些科技企業,除了政策和資金支持,很多部門都盡全力去幫助創業者把產品做好,這讓他和團隊成員非常感動。
“我對深圳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因為我在這里生活了28年,我和深圳是一同成長的。最近幾年祖國經濟發展迅猛,身為一個中國人,我為祖國取得的成績深感自豪!”何耀威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很多香港企業家到內地發展。今天,香港青年選擇回內地創業和工作,這也是十分自然的選擇。尤其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很好地解決了香港市場小、發展空間不夠的問題。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會讓香港青年贏得內地龐大的市場。
“我們希望深圳可以進一步放寬人才引進機制,這將帶動更多就業創業,吸引包括更多不同領域的專家來發展,從而助力深圳更好地發展。”何耀威建議。
深圳市憶食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煒茵:
推動建立港澳青年在灣區企業的實習機制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梁煒茵在2007年畢業后選擇到深圳發展,并于2014年決定在深圳創業,打造專注于全球優質食材甄選、開發、銷售于一體的創新型食品服務企業。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梁煒茵也見證了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
近年來,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相繼開通,實現了香港與內地多個大灣區城市的1小時生活圈,同時越來越多的政策出臺,讓香港人更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梁煒茵舉例說,此前出臺的《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中,包括接受教育、申領駕駛執照及使用銀行服務等措施,對港澳年輕人就有很大的便利。
不過,梁煒茵也指出,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將加入大灣區的建設中,但港澳青年在深圳等內地灣區城市的實習機會,目前來講還較為稀缺。對此,她希望推動建立港澳青年在灣區企業的實習機制,成為為灣區注入新活力的助力器。
梁煒茵建議放寬人才流動政策,鼓勵內地企業對港澳青年開放實習崗位的機會,同時為實習的港澳青年簡化出入境流程。另外,提升港澳青年到內地實習的相關福利,吸引更多優質的港澳青年通過實習留下來發展。
“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科創的發展。”梁煒茵說,大學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對科創發展尤為重要,然而大灣區目前在這一方面還相對薄弱。她建議,內地灣區城市可與港澳知名學府進行合作,一方面委托學校培育相關領域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相關的大學研究實驗室,建立科技企業創業創新園區。“從校園里鎖定人才,并定向培養,形成‘一條龍’人才培育、輸送和人才到崗實習、就業就職的模式。”
米車網創辦人、搜飾盒營運總監林朝暉:
投身大灣區建設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香港讀大學、后來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及北京大學各取得碩士學位;原本在牛津大學要繼續讀政治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卻因為近年來內地雙創氣氛甚濃,從而萌生了創業念頭,并在深圳讓這一念頭變成現實。這就是米車網創辦人、搜飾盒營運總監林朝暉從求學到休學再到創業的經歷。
為什么會選擇創辦米車網,做二手車交易?林朝暉表示,當時他參考了國外很多二手車項目的情況,最后覺得此行業有極大的發展機遇:“‘米車網’定位是O2O的模式,植入汽車金融產品的做法。以全國賦能車商方式,3年內我們已經在全國建了直營店及加盟店,其中在廣東、福建、江西三個省份市場份額是當地最多的。”
在如火如荼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林朝暉也坦承自己的“野心”:“我的新目標是助力大灣區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去年成功出售過去的業務后,林朝暉開始看準大灣區內城市群的制造業。“當BAT等巨頭都看好未來5年是賦能B端的時代,我也正在尋找合適的新行業跑道,發揮自身經驗和優勢,成為大灣區香港青年楷模。”林朝暉信心滿滿。
林朝暉認為,深圳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而許多政策如保障性住房等,讓他和身邊不少朋友受益。對于進一步協助港青回內地創業,他建議,在每年全國創業大賽“創青春”等創業展示平臺,多給一些港澳項目與資金方見面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機會遇到伯樂。另一方面,希望能給予香港青年更多的創業貸款,解決創業“第一桶金”問題,讓一波波港青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雙創”大潮中去。
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郭瑋強:
深圳擁有完善的產業和科技配套
作為在深圳創業的香港90后,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郭瑋強在回答“為什么選擇來到深圳?”的提問時說:“深圳擁有非常完善的產業和科技配套。”
“兩年多前,兩個創始人,兩手空空從香港來到深圳創立隨身寶科技公司,到現在公司已經有16個小伙伴。”郭瑋強說,隨身寶是做智能箱包的硬件團隊,他們把香港的科研成果拿到內地,通過整合大灣區產業資源,再利用深圳科技配套,把概念變成實體產品,同時也通過香港的國際化平臺將做好的產品推向世界,做到真正的“深港合作”。
創業以來,郭瑋強的團隊在深圳有關部門支持下,享受到了包括辦公室租賃優惠、企業和個稅優惠、核心成員的保障房支持等等。“除了我們,其他的港資企業也一樣享受到。深圳為港人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創業條件。”
如今,隨身寶科技已經擁有多個知名品牌的客戶,擁有12項專利,在去年已經完成了第二次融資,估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而這些,只是用了兩年多時間。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郭瑋強說:“大灣區建設與初創企業一樣,要大膽試,以改革創新精神,打造世界最繁榮的灣區。”
郭瑋強認為,隨著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香港應當發揮好“一國兩制”以及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實現大灣區城市之間從經濟的合作到民生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