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深圳初中生自2018年秋季入學起實行的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方案,讓“做義工”成了初中生課余生活的標配。實行一年多來,引發家長熱議。10月13日,深圳市教育局發表官方聲明,稱綜評結果不計入中考總分,做義工也并不是獲得綜評分的唯一途徑。
評價方案中,規定“學生每學期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即可在綜合素質檔案中獲得4分。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作為志愿者之城的深圳,做義工從娃娃抓起,初衷是極好的。志愿者是一個城市健全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傳播愛心、傳遞文明的標尺,也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一舉多得。
不過,在落地過程中,卻暴露了很多問題,也引發了不少吐槽。比如說,有網友質疑,今年初一新生13萬,每人每學期要積滿24小時,共計深圳義工工時需求量為600萬小時以上,深圳義工聯全年可提供總量是70萬小時,根本不夠。義工崗位,變得空前稀缺,導致家長“起早貪黑”搶名額。也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U站門口排隊做義工的孩子“擠破了頭”。更有培訓機構謀定后動,策劃推出收費的游學義工,掏錢一次積滿24小時,把義工做成了生意。
面對家長和學生們由于緊張導致“動作變形”,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公眾號于10月13日發表《深圳市教育局關于“綜評”相關情況的說明》,其中,最關鍵的信息是“凡是能夠提供真實佐證材料的‘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都可錄入綜評系統”。顯然,做義工只是其中的一項內容,并非全部,孩子們還有很多渠道完成這24小時指標,不必起早貪黑搶名額了。顯然,這是政府相關部門在方案出臺之后,切合實際情況,為家長答疑解惑的一次雙向對話,也是克服導向異化的有效措施,為原本前瞻性方案邁出的關鍵一步,留下了理解和提升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紓解了家長的焦慮。
回望方案的初衷,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多樣化健康發展,在創新實踐中發展。要防止義工活動“變味”,還需將形式多樣的考核落到實處,讓家長和學生吃下“定心丸”。比如,義工崗位“狼多肉少”,學校應和義工聯等部門充分溝通,完善義工活動的匹配數值,同時,落實的措施和執行辦法仍需進一步細化,做好實際的量化,可要求學校配合試行方案,及時推出配套措施,讓家長和學生們有充分預期,讓升學焦慮能夠“軟著陸”。如此,才能做到回歸公益的本質,促成素質教育的發展。
(梁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