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媒體剛剛報道深圳教育培訓機構市場的火爆現狀,就傳出了有培訓機構疑似關門的消息。
據悉,位于深圳寶安的一家英語培訓機構上月突然暫停營業,至今未復課,引發學員不安。
就在不久前,培訓巨頭韋博英語在全國大量門店關停、員工離職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也因此,深圳這家英語培訓機構蹊蹺的“暫停營業”,很容易令人產生種種聯想。
實際上,韋博英語的命運,是整個成人英語培訓產業萎縮的縮影。而少兒英語不同,仍然處于爆發期。深圳這家問題纏身的英語培訓機構,從報道看主打的正是少兒英語。可見,市場風險未必與行業興衰呈正相關。
一個令人憂心的事實是,無論是哪種形式、哪個領域的教育培訓機構,這些年來,倒閉、跑路的還真不少。而一次性收取高額預付款,是這些培訓機構的主要套路。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像連續劇一樣反復“播出”,是一個越來越不容回避的話題了。
其實,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就發文指出,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財務與資產管理的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禁令往往被培訓機構以各種化功大法化于無形。
比如,誘導學員或家長多買課、多預付才能獲得更多優惠,成了培訓機構的慣常招數。很多人為了享受更誘人的優惠力度,自覺不自覺地提前支付了更高的培訓費用。還有的培訓機構甚至與金融機構聯手,推出“培訓貸”“分期還款”等,總之,想方設法從對方口袋里一次性多掏錢。
也因此,針對培訓機構的習慣性跑路,有必要監管前置,為消費者提前砌一道“防火墻”。一種比較可行的建議是,探索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由其根據教學進度等劃撥結款,使預收資金處于隔離狀態。
有專家認為,這需要地方性立法跟進,使監管能夠按市場法則依法規范管理。對于擁有地方立法權的深圳而言,在這方面不妨先行先試,以立法斷了培訓機構頻繁跑路的“后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