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點贊:深圳紅樹婆娑鷗鷺翔集的美麗灣區
深圳特區報2019年11月8日訊 記者11月8日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由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副司長雷德容率隊的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修復調研組,日前在深圳考察調研,對深圳在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實現綠色發展共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調研組對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濕地進行了實地走訪,詳細了解了保護區10多年來在深圳灣、鳳塘河口生態修復以及紅樹林基圍魚塘鳥類生境改造、濕地生境修復、污染防控等方面的舉措、困難和成效。
作為全國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之一。深圳持續開展了“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項目”,采用紅樹林恢復重建技術,成功恢復紅樹林濕地面積超過135公頃,水鳥種數從47種增長到60種,全球“極度瀕危”的鳥類黑臉琵鷺數量從192只大幅增加到360只。而深圳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繁華大都市,也擁有了一片被碧綠紅樹林、萬千候鳥環繞著的美麗灣區。每年為超過1000萬人次提供瀏覽、休閑和科普教育服務。
調研組高度贊賞深圳在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有效保護了中心城區的大片天然紅樹林,為修復濱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與深圳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實現了科學發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全面加強森林、海洋、濕地、河流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發展的“綠色含量”,在陸地、濕地、海洋三大生態系統中涌現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生態修復案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美麗中國”“美麗灣區”建設。
其中,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大鵬新區南澳西涌片區災后整治提升項目、華僑城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寶安區茅洲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候選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深圳還剛剛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自然保護國際論壇2019,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的高度站位,為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深圳共識》。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周厚誠、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巡視員王東陪同調研。(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劉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