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評論員 梁煖
深圳與河源將重點謀劃“深河特別合作區”,對飛地經濟模式進行新一輪的探索。當大家目光聚焦在此,深河特別合作區工作將如何開展是關注的重點,深圳探索飛地經濟近十年,好風憑借力,這次,乘勢而上的深河合作區有何不同?又需克服哪些“水土不服”?
上周,深圳市交通局發布《深圳建設交通強國城市范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公眾咨詢稿,提出在東部方向,加快建設深圳至深汕特別合作區高鐵,同時新增規劃深圳至河源高鐵,銜接杭州至廣州高鐵,形成深圳與長三角地區聯系的東向新通道。幾天前,據《河源日報》報道,河源市正式啟動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此前,深圳市統計局發布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經濟運行數據。隨之,“深圳失速!”等質疑聲音在自媒體間引起熱議。有評論指出,跳出深圳看深圳,在經濟運行數據出來之前,深圳已為下一步發展謀篇布局。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完善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絡,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也強調,要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顯然,在雙區驅動之下,深圳正通過改變區域格局,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飛地經濟’的形成和成長過程本質上就是增長極的形成和輻射過程。”經歷了兩市共管到深圳主導,深汕特別合作區已成為一塊推動力量明確、產權和收益明晰、運作上具有完全意義的深圳“飛地”。2017年第三季度起,深圳已經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GDP納入統計中。數據顯示,201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全年生產總值完成53.13億元,同比增長4%;產業發展互動、城市功能互補……在“飛出地”與“飛入地”的雙贏格局之下,深汕特別合作區具備潛在的經濟潛能,也為深圳探索飛地模式的發展形成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據相關報道,深河特別合作區是河源有基礎有條件形成對大灣區功能有效補充、在制度創新上走出一條河源特色合作區模式的重大引擎和有效“試驗田”,河源將以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謀劃“深河特別合作區”規劃。頂層設計有了,區域競爭力和區域間關系如何理順,仍是此類合作區創新管理機制體制的焦點。要繼續提升深圳經濟的輻射能級,規劃引領先行,還需要運行機制、政策支持與協調,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進一步強化,才能最終形成為合作區發展提供最根本的動力源泉。
相關鏈接:
深河攜手情意濃!深圳機場河源候機樓正式運營,機場快線架起“便民橋”!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32期丨年輕人立遺囑 是生命意識和法律意識的雙重進步
深網觀察 第30期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戲,應“堵”“疏”并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