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數字政府建設在2019數字中國平臺上連連獲獎,且據媒體報道目前全市開放政務數據已達2.5億條,秒批、網批、屏辦等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從中可以看出,數據的開放性寓示著政府服務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帶來的是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和公共服務。
政府大數據采自民間,服務大眾,政府大數據實際變成了服務大管家。深圳建設了政務大數據中心,每天有超過2000萬條數據在76個市級單位和10個區之間交換共享,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政務信息共享示范市”。同時,實現在交通、醫療、工商業等多個領域向社會開放政務數據,包括42家單位1641項數據集、2.5億多條數據,鼓勵企業和社會公眾在疏導交通、預防傳染病、人流密集預警等方面開展創新應用。
隨著經濟社會民生需求的專業化多樣化,群眾對數據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提升。這就要求政府數據系統更加開放,提供更多的數字紅利。例如現在老百姓對信用數據的需求很大,想通過數據了解企業法人和關聯人的誠信記錄和可信度,目前有天眼查、企查查等,但需要購買服務。但是低門檻甚至免費的公共信用查詢平臺并不多見,成為一道服務短板。
數字政府的背后是政府服務改革,從管制型轉向服務型。建設數字政府就要打通數字壁壘,使數字流轉化、共享化、服務化,就要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傳統管理模式下,數字成為機關里的檔案材料,不能流動不能共享,這樣的數據并沒有產生服務效能,反而成為豎在群眾面前的數字鴻溝和數字大山??上驳氖巧钲诔掷m以數據應用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為手段,著力實現政務服務便利化普惠化。深圳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碼管理、一門集中、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號連通、一證申辦、一庫共享、一體運行”,帶給群眾的是數字福利。目前全市99.3%的政務服務事項已集中進駐深圳政務服務大廳,實現99.92%的政務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93.88%的政務服務事項“零跑動”,在今年發布的全國32個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中位列第一。
數字政府的改革成果打破了群眾辦事的旋轉門、玻璃門、彈簧門。以前群眾辦事要面對循環證明、自我證明、無由證明。即使有了一系列證明,管理部門還要組織力量嚴防各類假證明。消除過度證明要靠大數據。大數據有自查自證作用,政府掌握的大數據實際上也是一個證明池。一些證明事項實際上已經儲存在這個證明池中,如果再要群眾提交,其實是重復證明。深圳還在全國率先推出“秒批”改革。目前已實現在人才引進、高齡津貼申請、企業注冊、網約車駕駛員證申辦等領域195個事項的秒批。秒批為什么能實現?從技術層面上這種服務形態并沒有降低門檻,也不會失管失查,主要是因為有大數據證明池作為后盾,數字政府的大腦里儲備了海量的證據鏈數字鏈。
本報評論員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