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評論員 喜南
近日,西安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在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推拿后意外離世。其中,“醫生建議女嬰推拿”“涉事機構為合法醫療機構”“當日接診醫生及推拿按摩師均持有相關證件”等事件細節讓眾多家長既迷惑不解,又擔憂害怕。為何在合法醫療機構遵照醫囑進行治療,仍然出現悲劇?家長們要如何提高警惕,才能避免一再踩雷,保衛孩子們的身體健康?
目前,事件仍在調查中,而取得小兒推拿從業資質的亂象卻浮上了水面。據12月8日媒體報道,深圳一母嬰平臺號稱只需12天就可以完成“小兒推拿師”培訓并拿到證書,其VIP班級課程甚至可以保證學員最快3天獲得高級小兒推拿師證書。不管是令人詫異的極短培訓時間,還是語焉不詳的發證機構,抑或是學員在深圳實操、考官在北京觀看現場視頻的簡易考核方式,都很難讓人心安。
然而,當家政公司普遍以保姆有所謂催乳師、小兒推拿師證書為由多收費用時,將孩子們視為心頭肉、掌心寶的家長們雖不認可,但面對行業大勢也只能乖乖掏錢。
此前培訓機構驚現的“量子波動速度法”讓網民吐槽家長交了“智商稅”,而最近面對營業執照齊全的門店背后資質不一的小兒推拿師,面對打著專業培訓旗號躲藏得更深,卻也可能傷人更重的“奇葩”培訓,家長們難道只能感慨一句“ 避無可避,防不勝防”了嗎?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奇葩培訓”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類培訓在一些投機分子、不法分子的掩蓋下,自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加大了有關部門的監察管理難度,往往出現了一些悲劇才引起公眾和媒體的關注。
賊偷一更,防賊一夜。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騙術奇招接踵而來,家長們難以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百分百避免踩雷。相關部門應該強化全面監管,從培訓機構設立之初的資格審核到日常運營的監督管理,從落實資格證書監管到提供證書檢驗平臺供家長查驗,再到引入行業協會力量助力監督,協同作業,共同整頓,為行業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為家長們提供一個安心舒心的育兒空間。
相關鏈接:
往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