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評論員 舒文
近日,深圳市發布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修訂征求意見稿)》。新方案規定“綜評檔案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綜合素質評價達標的學生可以參加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錄取,綜合素質評價不達標的學生,不能報考廣東省一級學校”。
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細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和要求,并將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依據或參考,最終建立起“初中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普通高中錄取模式。
顯然,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中考錄取改革,不難讓人聯想到“學生前途命運”、“社會公平公正”等關鍵詞匯,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教育部門及時暫停“舊方案”,迅速推出“新方案”的積極態度是值得點贊的。不少市民在思考綜評新方案有所改進的同時,也呼吁相關部門,要不忘教育的“初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應當在現實中能夠成為助力學生成長的“利器”,而非成為讓學子、家庭、全社會備感煩惱的“阻力”。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使每一個受教育者變得更好。
教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過程,那么推行“千人一面”的綜評,是否會通過“達標”與“不達標”等形式來人為地將學生綜合素質進行優劣評級,是否會產生以偏概全、盲目論斷的現象呢?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可以依賴考分達標與否來評判,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卻是不能簡單地用達標與否進行標簽化評判,綜評體系是立足于促進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發現自身優勢,全面提升自我的目的,這是一個寬容而開放的促優體系,而不是嚴謹的知識考核體系。大家可以想象,被貼上綜評“不達標”的學子被“省一級學校”拒之門外的場景,哪一位家長能夠承受或者說愿意承受呢?!
許多知名教育家告知人們,教育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義務教育階段,更應該以提高學生的信心和興趣為主,哪怕綜合素質暫時落后的學生,也不應當人為地為其設置平等機遇障礙。我們希望本著善意的“綜評”,要減少為學生貼“不達標”標簽這種遺憾的發生。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個體,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學生,在不同方面的心智表現會有一定的時間差。對學生的評價,更多應當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評價體系應當從精英型評價轉為大眾型評價,讓每個學生發揮所長,提倡讓學生自己找準定位表現自我。
推行“綜評”,不能局限于一份勾選“達標”與否的表格,要多維全面地體現教育的分層與成長性。比如,將“綜評”達標與否改成個性化的、學生綜合素質“私人定制評價檔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某一方面素質成長所處階段,進行優化建議。此外,可以借鑒多種性格色彩學對學生進行評價,例如紅色、橙色分開代表不同的評價色彩。外向型,愛動手,在實踐創新活動上有突出表現的學生,可以給予紅色的評價色彩;而藝術素養較好,在文藝活動上表現優異者,則給予橙色的評價色彩,以此類推。如同色彩的運用,每個學生的綜合素養評價將體現出每個人都是各有所長,五彩繽紛的,這將有賴于家長、學校教師深入地去了解學生,客觀貼切地去為學生留下這份量身定制的綜評檔案,從而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色彩“!
評價目的不應重視結果,而更應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與個性發展。評價模式要發揮其激勵作用、兼具輔助剖析診斷學生成長問題的功能,讓教師更多地去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階段,從而有利于家長、教師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幫助每個學生展現其獨一無二的風采。
相關報道: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54期|勇立潮頭 深圳迎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