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評論員 可木
“日夜搶票”“一票難求”“人山人海”“大包小包”……可以說,這些場景一直是大家對春運的固有印象,尤其是在深圳打拼的人們,對此更是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過年回到老家闔家團圓向來是春節的傳統象征,然而近年來這個現象正慢慢被扭轉,一場場溫暖的“逆行”正在上演。
據高德數據顯示,深圳在2020年春運期間將是全國熱門遷出城市的第一位。而與往年不一樣的是,按照該數據,深圳將首次成為全國熱門遷入城市第五名,也就是說春運期間的深圳不光只有大批返鄉過年的車流,還有大量來深車流。
“反向春運”就是這樣的一種“創新現象”。所謂“反向春運”,表現為年輕人在春節期間選擇不回老家,而是將父母和孩子接來自己工作的城市過年,在節后再將父母孩子送回老家。如此一來,既省去了自己過年期間帶著大包小裹的來回折騰,也能避免了搶不到熱門車票找黃牛加價的困窘。近年來,“反向春運”逐漸成為了年輕人過年的新方式。
“反向春運”,讓親人團聚更容易。相對于一窩蜂地搶票、加價買票回家,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過年的成本顯然更低。一年辛辛苦苦攢下的錢,與其花在加價上,還不如讓爸媽舒舒服服到自己身邊團聚。
“反向春運”,亦能讓一家人體驗別樣的春節。每次過完春節,我們總能看到網友有不少的吐槽:“回家就是不停地串門給紅包,跟父母孩子團聚的時間也太少了!”“過年回家在路上擠,到家了就各種交際,其實過得又累又不舒坦”……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如今的深圳,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宜居的環境也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強勁競爭力之所在。試想一下,過年帶父母孩子逛逛公園,抬頭看看“深圳藍”,低頭欣賞沒有鞭炮味沒有灰霾沙塵的山清水秀,少了一些家人之外的交際,用更多的時間、精力陪伴父母,盡享天倫之樂。這樣的團聚時刻和體驗,親情味不是更濃了嗎?
“反向春運”,實際也是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必然。如今,不少外來務工人員逐漸在各個大城市融入、扎根,他們儼然成為了“新本地人”。子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就業服務等公共服務的完善,讓更多流動人口融入城鎮,有活干、有學上、有房住、有保障。既然已經融入了這座城市,那么“反向春運”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大家新的選擇。
如果說回家過年曾經是一場理所應當的旅程,那么“反向春運”就是一次創新又溫暖的“逆行”,它讓“春運大戰”變得有便利、有新意、有暖意。衷心希望每一位游子都能擁有一個輕松、祥和、團圓、美滿的春節。
相關報道:
深圳西站2020年春運預計旅客到發量60萬人次 開行旅客列車17對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60期|打學生的“好老師”回歸 別讓“教育懲戒權”成為體罰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