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能做什么?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分鐘,深圳云計算中心計算達7.6萬萬億次;一分鐘,深圳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59.2噸;一分鐘,深圳工業產品銷售出口交貨值達239.57萬元……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深圳人開天辟地,將一個邊陲農業縣建設成為一座充滿魅力、活力、動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城市。
四十不惑,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
2020年,注定是光彩奪目的一年。這一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也是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
2020年,注定以實干篤定前行的一年。不久前閉幕的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省有關會議精神,審議通過了市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實施意見,討論了先行示范區三年工作規劃,部署了今年重點抓好的十個方面工作。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聽,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
擼起袖子加油干!
特區人,開足馬力,跑出“加速度”!
從深圳奇跡到再創新的更大奇跡
歷史總是在標志性的節點上鐫刻永恒。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于橫空出世。
2020年,我們迎來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回望征程,40年前,歷史在重要關頭選擇了深圳;如今,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時代再次選擇了深圳。
為什么是深圳?
我們把時針撥回1979年。那一年,深圳蛇口“開山炮”如同滾滾春雷響徹神州。從此,南海之濱,春潮涌動。從引入第一家外資企業到發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吶喊,深圳人從來就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40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跡。
站在深圳看深圳,這是滄海桑田的巨變;站在全國看深圳,這是引領發展的典范;站在世界看深圳,這是不可思議的傳奇。
“在世界4000多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一個。”英國《經濟學人》發出這樣的贊嘆。40年間,邊陲農業縣成功躋身全球城市30強、亞洲城市五強。
正如紀錄片《城市24小時·深圳》開篇拋出的問題:還有比跑得快、飛得高更刺激的嗎?
“有。跑得更快,飛得更高!”
這,就是深圳的答案。
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不為盛名所累;增強憂患意識,不為贊歌所惑;始終艱苦奮斗,不為安逸所困;強化開拓創新,不為經驗所束;敢于攻堅克難,不為困難所懼。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今天的深圳,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展望未來,深圳人的戰略目標宏偉、三步走的路徑清晰——
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雙區”驅動御風而行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如果說當年中央創辦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一次波瀾壯闊的啟航;那么如今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則是新時代一次再創奇跡的進軍。
在經歷了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等重要節點后,深圳市委六屆十三次全會在2020年新年鐘聲敲響之前勝利召開。
這次全會站在2020年的新起點上,回望極不平凡的來路,眺望先行示范的前路。
先行示范,全面鋪開、縱深推進,如何破題?
以2020年為原點,這次全會作出了科學安排、系統部署,發力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加快形成高水平全面開放新格局;
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確保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不斷鞏固和提升創新發展優勢;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聚焦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如期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加強城市精細化智慧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城市品質和整體形象;
扎實做好文化強市工作,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
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鞏固團結和諧、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深圳經濟特區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
當前,深圳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總牽引、總要求,拿出超常規舉措、付出超常規努力,在與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最強跟跑、并跑之中超越強者、實現領跑!
新起點新擔當新貢獻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
我們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劃上句號,在世界減貧史上創造新的中國奇跡。
今天的我們,離夢想如此接近,這是萬眾一心、櫛風沐雨、接續奮斗的成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深圳是全國的深圳、全省的深圳。
一路走來,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始終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把先發優勢轉化為先行責任。
深圳對口支援和幫扶10省(自治區、直轄市)54個縣,受援地總面積19.5萬平方公里,涉及2446個貧困村、16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十八大以來,深圳累計投入財政幫扶資金逾300億元,選派掛職干部和支醫支教人員約3400人次,援建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約4萬個,累計幫助116萬人實現脫貧。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關鍵之年,深圳全力抓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謀劃新一輪對口幫扶河源、汕尾工作,深入推進援疆援藏工作,加大百色、河池扶貧協作投入,繼續做好對口支援甘孜、巫山和幫扶云南昭通、貴州畢節、江西尋烏等工作,助推被幫扶地區2020年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深圳積極參與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推動深莞惠+河源、汕尾區域一體化建設提速,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穩步推進,成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把建設先行示范區與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聯動起來,推動廣深“雙核聯動、比翼雙飛”,合力打造全省發展的核心引擎。
深圳發展得越好,對全國全省的貢獻就越大。
站在新起點上,深圳瞄準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目標,自覺把先行示范區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安排結合起來,勇做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輝彼岸的第一艘“沖鋒舟”。
站在新起點上,深圳牢固樹立全國全省“一盤棋”理念,以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擔當、更大的作為,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全省落實“1+1+9”工作部署先行示范,形成“深圳經驗、灣區效應、全省受益”的良好局面,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站在新起點上,深圳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輻射帶動珠三角深度一體化、沿海經濟帶兩翼齊飛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城市高質量發展,為全省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
前路可期,未來已來。
描繪“中國之治”的深圳風景,干起來,深圳人!(肖意、石義勝、林捷興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