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A股開市了,部分企業也復工了。雖說這場全民總動員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還遠未到結束時,但強大的物質基礎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企業生產和社會運行的逐步恢復,才能為戰勝疫情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撐。
我們呼吁那些返回勞動崗位的人更要做好自我防控,更呼吁全社會都來想想,怎樣才能變被動防控為主動作為?研發新型疫苗需要時間,治愈病患、消除隱患也需要時間,一方面我們仍須嚴加防控、阻止疫情蔓延,但也不能一味靠等,主動爭取更大的作為空間,就能盡量縮小疫情對全社會的影響,爭取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事實上,一些好經驗、好辦法已經涌現。據本報報道,福田區通過開設“健康驛站”,迅速把來自疫情發生地的密切接觸者集中起來,在切斷傳染源上取得顯著成效,首家“健康驛站”中有3名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隔離者已經被緊急送醫。這個做法也與朱征夫等6名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建議不謀而合,奮戰在疫情一線的中南醫院張笑春教授也呼吁用集中隔離替代居家觀察。這個辦法相當于把潛在感染源壓縮在更小范圍,并將得到更為專業的監測與指導,既節約了資源也提高了效率,讓整個社會不被疫情完全綁架,從而走上正常運行的軌道。
不只是防控措施可以創新,很多領域都應該因時而變,一些政務服務開始了行動。深圳市交警局雖然暫停部分窗口業務,但將31項業務轉為網上辦理,減少群眾跑腿感染風險;2月1日,“海關旅客指尖服務”線上健康申報在深圳口岸迅速推廣落地,入境旅客可使用微信小程序提前進行健康情況申明,從掃碼、驗核到放行,平均耗時不足5秒。相信這些被疫情“逼”出來的好措施日后會成為常態化措施。
疫情對很多行業將造成影響,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服務好公眾就是在履行社會責任。本報旗下的讀創APP就不斷升級查詢服務,不僅可以同程查詢,還可以查詢確診患者住在哪些小區、到過什么地方等等,受到用戶高度歡迎;一些互聯網企業緊急上線各種在線課程,確保學生們可以“停課不停學”;企業微信新增了上課、開會、問診等六大功能,外賣平臺則相繼推出無接觸配送、騎手健康檢測等諸多安全送餐服務……而服務質量的提升最終也將有利于企業渡過危機。
識時務者也往往是轉危為機者。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中,阿里員工被全員隔離,馬云卻從中看到了在線零售商機推出了淘寶網,劉強東也因為實體店沒有了生意而上線了網上商城。事實上,意外與災難總是伴隨著人類,眼前的疫情也只是其中一例。各行各業都應該振奮精神、主動作為、群策群力,不斷完善提升,如此,才不負我們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本報評論員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