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深圳市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發布出臺十條措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
據了解,根據中央、廣東省、深圳市的有關要求,針對援受兩地務工用工復工、扶貧產品運輸銷售、扶貧項目建設等方面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以戰“疫”防控成果保衛脫貧攻堅成果,以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戰“疫”防控成果,深圳市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特制定以下措施。
克服疫情影響抓實就業扶貧
市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對口支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全面幫扶3個助力復工工作聯絡小組,前方指揮部(工作組)、各區(新區)、市各有關部門和對口地區加強銜接合作,以提升勞務協作組織化程度助推疫情防控和就業扶貧。
加強供需對接,解決“找得準”問題,推行線上匹配招聘模式,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對重點接收貧困勞動力的企業收集用工需求,形成需求清單,由前方機構收集貧困人口信息,搞清就業需求、技能、教育程度等情況,形成供給清單,依托線上平臺在線匹配,靈活采取網絡招聘,電話、視頻面試等形式,讓供需雙方足不出戶實現招聘。
加強底數排查,解決“出得來”的問題,前方指揮部(工作組)與對口地區建立動態對接機制,加快摸清對口地區貧困勞動力總數、有來深就業意愿人數“兩個底數”,建立實名臺賬,及時啟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工作。
加強調度防控,解決“防得住”的問題,加強兩地扶貧、人社、衛健、交通運輸等部門以及用工企業、單位的溝通協調,采取包車、專列等形式,實行門到門、點對點的交通組織方式,接收勞務工安全返深。
加強疫情聯防聯控,推廣“五統一”防控機制,即“統一組織、統一體檢、統一包車、統一跟車服務、統一防護保障”的原則,沿途配備醫生及當地干部跟車,確保務工人員身體健康得到保障。
調整和優化資金使用
在產業扶貧方面,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項目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支持。在就業扶貧方面,優先使用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和前方指揮部(工作組)的行政經費,特別是前方指揮部(工作組)的歷年的結余經費,適當調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于組織穩定貧困人口就業崗位,支付復工包車工作經費。
加大對口地區農特產品政府采購力度
各區(新區)、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地方金融機構、學校、醫院等的食堂(餐廳)要嚴格按照《財政部 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脫貧攻堅的通知》(財庫〔2019〕27號)、深圳市財政局和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關于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的通知》(深財購〔2019〕46號)等文件要求,用好用足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政策,加大消費扶貧力度,留出一定比例資金采購對口地區的農副產品,確保完成預留采購份額。
各級工會按照相關規定使用工會經費優先購買對口地區農副產品。鼓勵企業食堂和員工購買對口地區扶貧產品。全面落實市財政委《關于轉發〈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脫貧攻堅的通知〉和〈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實施方案〉的通知》(深財購〔2019〕46號)要求,各區(新區)、市直各有關單位于3月20日前完成填報《預算單位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預留份額情況表》。
發揮電商優勢促進消費扶貧
通過組織助力脫貧攻堅戰和防疫阻擊戰——消費扶貧網上采購大會等方式,創新消費扶貧線上與線下、前方與后方、運輸與銷售、門店與社區、零售與團購等模式。
充分發揮我市電商行業優勢,依托消費扶貧中心(深圳)線上平臺“圳扶貧”、京東深圳采購扶貧館、電商聯盟以及中國社會扶貧網、東西優選網、阿里巴巴“村淘”、騰訊“為村”、本來生活網等平臺,將對口地區農產品送貨上門,助力解決貧困群眾農產品因疫情滯銷的問題。
完善對口地區產業基礎設施,扶持對口地區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產地倉、氣調庫、恒溫冷藏庫等產地初加工設施,以租賃、共享等方式降低參與消費扶貧企業運營成本,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儲藏保鮮、分揀分級等能力,規避滯銷風險。
協助推進“快遞下鄉”工程,幫助對口地區完善物流配送和農村電商服務體系。
抓好對口地區農特產品品牌建設
發揮深圳理念、技術、資金等優勢,鼓勵深圳企業到對口地區建立“菜籃子”基地,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提高對口地區農產品供給的規模化組織化水平。鼓勵引導深圳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龍頭企業等在對口地區因地制宜推廣先進適用種養技術,加快推進農產品資質認證或登記,全面提升對口地區農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支持有條件的特色產品納入“圳品”體系管理。
廣泛動員各方面社會力量參與
豐富社會扶貧品牌內涵,發揮深圳愛心城市優勢,推進社會幫扶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
辦好第八屆中國慈展會,持續聚焦脫貧攻堅,展示我國社會扶貧領域的多元力量和多樣成果,實現貧困地區脫貧需求和慈善資源的精準對接,推動貧困地區脫貧奔康。
搭建投資貿易洽談會平臺,用好高交會、文博會、綠博會等展會平臺,特別是認真籌辦首屆消費扶貧交易博覽會,不斷深化深圳與對口地區的產業合作,對接幫扶項目,拓展協作領域。
開展好 “6·30”廣東扶貧濟困日和“10·17”國家扶貧日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關注貧困、參與扶貧,為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精準扶貧,搭建起更為廣闊的平臺。
增強褒揚激勵,完善和落實社會扶貧捐贈稅前扣除、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全市社會幫扶表揚表彰制度。
做實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奔小康”工作
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特別是百色隆林、那坡和河池大化、都安4個極度貧困縣和百色靖西1個邊境縣以及百色樂業、河池羅城2個未脫貧貧困縣,進一步動員社區、社會組織、企業參與結對幫扶,幫助解決脫貧攻堅中的突出困難。
實行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三個集中”,在新籌集的社會幫扶資金中給予新增結對單位每村10萬元支持(極度貧困縣和邊境縣的貧困村酌情增加),引導更多幫扶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疫情防控期間,通過遠程聯絡、依托駐縣幫扶干部等方式,加強項目對接落實,疫情有效防控后,各區(新區)、市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進村開展實實在在的幫扶,不增加對方的負擔,堅決克服只簽協議、不行動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做好結對幫扶工作臺賬,于每月20日前填報《深圳對口百色、河池“攜手奔小康”貧困村結對幫扶工作統計表》報送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
加快推進“兩個平臺”建成見效
加強對口幫扶信息采集和統計,加快建設深圳市扶貧合作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幫扶對象、幫扶干部、幫扶措施、幫扶資金的大數據智能管理,為精準脫貧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建成深圳-百色、河池扶貧協作2017(6)93工程大數據平臺,將剩余脫貧任務“表格化、項目化、數字化、責任化”,建立“盯、關、跟”工作機制,實行“紅黃綠”管理,用數字和項目倒逼剩余脫貧任務圓滿完成。
集中資源和力量完成剩余脫貧攻堅任務
聚焦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兩個全部摘帽的要求,加強工作統籌,進一步形成受援地、前方派駐干部、各區各有關部門的工作合力。傾斜資源和力量,加大資金支持、勞務協作、產業合作等幫扶力度,既分清責任、各有分工,又加強協作、提升合力,確保完成百色、河池市6個未脫貧貧困縣及其它縣共9.3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
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成立6個督導服務組,由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領導帶隊,聚焦國家掛牌督辦的6個未摘帽貧困縣、46個未摘帽貧困村,同時覆蓋兩市17縣、9.3萬未脫貧人口,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做到人、做到項目。
加強與對口地區和前方的協調協作,及時掌握、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督促脫貧責任、項目、任務落實情況,切實解決存在問題。實行各區簽訂對口扶貧協作責任狀,壓實工作責任,確保未脫貧縣、村逐一對賬銷號。實行定期分析和進度情況通報,進一步分清責任,推行項目和工作任務滯后提醒制度。
創新宣傳方式
創新宣傳方式,提升扶貧工作的動員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加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項目扶貧、創新扶貧宣傳力度,著力打造農特優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宣傳平臺和媒體的導流銷售、消費扶貧和帶動扶貧作用。市扶貧協作和合作交流辦堅持辦好與深圳衛視共同打造的“深圳扶貧示范計劃”,推出《溫暖在身邊·深愛圳幫扶》系列紀錄片,通過“電視內容+產銷+導流”的扶貧模式,整合網絡渠道,聚攏多方優勢資源,用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推出“舌尖上的扶貧”公益廣告,在市內地鐵站、巴士車身投放對口地區農特產品宣傳海報。辦好宣傳品牌,做實深圳和各受援地的宣傳媒體聯盟。(記者 林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