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過半已痊愈出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過半已痊愈出院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迪面對著一位病毒載量極高的危重癥患者。要搶救他,唯一的辦法就是為他切開氣管插管。

張迪(左)、王世軍(中)、何烈純(右)3位醫生在手術前互相鼓勁。深圳特區報記者李偉文攝

原標題:阻擊“隱形對手” 點亮生命之光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集中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過半已痊愈出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迪面對著一位病毒載量極高的危重癥患者。要搶救他,唯一的辦法就是為他切開氣管插管。

這是一項風險系數極高的手術。因為在氣管切開的一瞬間,噴射出的胸腔氣流會攜帶病毒,即使有層層防護,醫生的感染幾率也很高。17年前抗擊“非典”時就有“一個氣切,倒下兩個醫護”的說法。

在手術室,張迪做好三級防護:1件防護服、1個N95口罩、1雙腳套、1個護目鏡、1個負壓頭套和4層手套。這些裝備是手術安全的基本保證,但手術的難度也因此提升。氣管切開手術對主刀醫生的視覺與觸覺要求很高,頭套上的水蒸汽會阻礙醫生的視野,4層手套讓他的手指觸感下降。在視覺與觸覺雙重“失靈”的情況下,每一次操作,幾乎都全憑經驗來完成。

“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張迪暗下決心。手起刀落,手術順利完成,患者病情有了轉機。這樣的高難度氣切,連續數天,張迪與他帶領的團隊做了4臺。

為每位患者的救治拼盡全力。當新冠肺炎疫情洶涌而來,作為深圳市收治確診患者的唯一定點醫院、國家傳染性疾病臨床醫學中心,市三醫院成為了晝夜不眠的戰疫“主戰場”。最緊張的時期,這里最多收治了400余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有逾90位重癥、危重癥患者。

40多天來,上千名醫護堅守在這個戰場,最近距離迎戰病毒,為生命護航。截至目前,深圳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已有過半痊愈出院。是這群白衣戰士,為他們重新點亮了生命之光。

20天,危重癥患者走下“死亡線”

年過六旬的患者陳先生(化名)被送進院時一度生命垂危。他有嚴重的低氧血癥,在病毒的作用下,氣體在肺里得不到有效的彌散和交換,導致全身缺氧,而他的心臟因為有原發的高血壓和冠心病,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低氧環境。

生死一線之際,救治團隊準確判斷——馬上氣管插管,不行!不猶豫,上ECOM!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接下來的治療才是硬仗。他成為重點“保護”的對象——每日專家會診,隨時調整方案,救治團隊對病毒打起阻擊戰。一方面,用盡所有方法維護,保住呼吸和循環不急速下降;另一方面,使用恢復期血清以及高濃度抗體,遏制他體內的病毒。

跟病魔鏖戰20天,勝利的天平開始慢慢傾斜。一步步地,ECOM撤下了,人也清醒過來,度過了最危急時刻。“這樣的危重癥患者,能成功逆轉,目前在國內并不多見。”市三醫院院長劉磊表示。

生命重于泰山。在戰疫“主戰場”上,市三醫院救治團隊,與新冠病毒一次次短兵相接,守住防線。

1月30日,市三醫院率全國之先,利用康復病人的血漿提取抗體,給危重病人進行治療,取得顯著成效。1月31日,該院結合臨床一線診療經驗,制定“深圳版”診療方案,比“國家指南”更為細化。2月16日,該院再次推出2.0版本的“深圳版”診療方案,對救治提出更科學的指導。

ICU里的“工兵”與“硬骨頭”

由64歲的深圳重癥醫學主委馮永文掛帥的深圳重癥醫學專家組,是ICU的“定海神針”,團隊集中了深圳最優秀的重癥臨床專家。專家組從大年初一緊急進駐市三醫院,在隔離病區夜以繼日地工作了一個月。用院長劉磊的話來說,“一直在‘啃’這塊‘最硬的骨頭’。”

餓了簡單吃個便當,晚上去醫院旁的賓館休息一下,這些專家將自己當做戰疫前線的一個“工兵”。“一個月來,我們每天都撲在ICU,窮盡一切辦法,挽救每一個生命。”馮永文說。

這是市三醫院危重癥救治團隊每天的工作日程表:上午8點開始到病房早查房;10點查房完后進行復雜的疑難病例討論;11點由醫院組織多學科會診,對更復雜疑難病例進行討論;討論會持續到中午1點后才能吃上午餐;午餐后開始下午的治療工作,直到晚上7點。事實上,真正能在7點就完成工作回去的人很少,危重病人的情況隨時可能變化,需要醫生密切管理,晚上也需有人盯班,不少醫生都每天守到凌晨。

ICU的工作,風險與難度并存。要在穿著防護服的情況下,為患者進行一系列復雜治療;對每個患者的每一點變化,要有敏銳的反應;對于危情的處理,更是日夜考驗著醫生的經驗和神經。就是在這樣高壓的工作負荷下,重癥救治團隊仍保持了極強的戰斗力。至今,已有70多位重癥、危重癥患者,在他們的救治下轉危為安。

病人床旁的24小時“站崗”

“每一個重癥、危重癥床旁,一天24小時,幾乎都配有護士‘一對一’護理。普通型和輕癥的隔離病區里,至少有一位護士24小時守在他們身邊,隨叫隨到。”市三醫院護理部主任操靜說,患者的護理,是對護士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操作監控儀器,為病人翻身,密切關注每項指標,與醫生仔細作溝通。“每一項,護理人員都必須做到極致。”

很長一段時間,對于危重癥護理團隊來說,日常工作除了常規的監護,還有一項“沉重”的任務——幫一位體重105公斤的危重患者做俯臥位通氣。對于新冠肺炎患者,俯臥位通氣極為重要,能幫助病人提高氧飽和度。“每次,我都要叫上6位同事一起幫忙,才能給這個患者做翻身。一是因為他身體重,另外,他身上插了各種治療的管子,在翻身的同時,一個都不能被壓到,他還做了插管,在翻身的時候要更小心,絕對不能出現脫管。”一名護士說。

早期,對于新冠肺炎這一未知疾病的恐慌,幾乎籠罩著每一位病人。“我還有沒有救?”每天,都有病人問到這個問題。在深三院隔離病區,一項針對病人心理狀態問卷摸底顯示,有超過58%的患者,出現中度以上焦慮。

“心理上的焦慮,導致病人失眠、厭食、恐慌,對治療不配合,直接影響病情。因此,平復他們的情緒,成為治療的關鍵。”操靜說。一線護理人員是病人每天最常接觸的人,為病人解決問題,疏解負面情緒,滿足病人各種需求,成為患者的“心理治療師”,是醫院對每位護理人員的要求。

“我經常晚上很難受,也許也是心理原因,一不舒服我就按鈴,不管多晚,護士總是隨叫隨到,對我的照顧,真可謂是無微不至。他們一來,我心里就踏實了。”日前,一位女患者出院時這樣說道。

“我們提出了‘護理人文’的概念。由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多,考慮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我們盡可能地將同等程度病情的一家人,都調整到一個病區,或者一個病房住院,讓他們相互支撐,相互打氣。”這樣一個小小的舉措,事實上,對護理團隊來說,操作難度卻不小,在調度上、消毒上都增加了很多額外的工作。但為了病人,值得!“我們執行了下來,出乎意料的,對于病人的身體治療,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你們的兵!”

1300多名醫護人員,40多天與病毒的戰斗。至今,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醫護人員保持著“零感染”記錄。

作為以治療傳染性疾病見長的深三院,對于院感尤其敏感。在這家醫院,每一位醫生、護士在入職時,都要比其他醫院醫生多一項技能培訓,包括職業暴露、個人防護在內的傳染病防控課。“疫情爆發時,我們并不慌亂,因為我們是專業的。針對傳染病疫情,我們有準備有演練,一切都有條不紊地推進。”操靜說。

疫情當前,不容有失。對于此次新冠病毒,深三院仍保持了十二分的警惕。

在進入隔離病區的更衣室里,“對鏡換衣”成為一項守則。“規范穿脫防護服,是做好院感的重要環節。雖然對于操作,醫護人員都已十分熟練,但我們仍要求,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對照著鏡子完成。每一個細節都看在眼里,才不會有疏漏。”院感防保科主任黃婷說,對于每一項高危操作,醫院都嚴格操作規范,并攝像頭記錄,可回溯,做到萬無一失。

“要像保護你的眼睛一樣保護好你們的兵!”劉磊在院內協調會上強調,只有保護好醫護人員,才能保護好病人。

就這樣,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身著“防護盔甲”的白衣戰士,打響了為病人生命殊死搏斗的抗疫“攻堅戰”。

深圳特區報記者 戴曉蓉 通訊員 深三院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施冰冰]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国产视频伊人 | 中文字幕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