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 通訊員 林雯 李穎 田銀鳳 黃佳儀)城中村、物業小區、工業區……桃源街道珠光社區,一個暫住人口占比九成多的農城化社區,3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著3萬4千多人,復雜的人口結構,讓疫情防控工作變成一個燙手山芋。而社區網格員卻是那捧著山芋,使其冷卻平息之人。何子衡就是其中一個。
戰疫一旦打響,戰事瞬息萬變。對出租屋來自疫區人群開展摸底,核實后對其進行居家隔離監管、測量體溫、簽責任書、上門回訪、安撫情緒、跑腿采購生活物資、處理生活垃圾……各類雜事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層出不窮,紛至沓來,何子衡每天忙得像個高速旋轉不著地的陀螺。“一會是信息采集員,一會是快遞小哥,一會是通訊兵,一會是生活保姆,一會是和事佬,一會是安全檢查員,一會是辦證員。”何子衡掰著手指頭數,打趣自己雖然沒有鋼筋鐵骨,卻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隨時“變身”。
何子衡(右一)與同事一起為居家隔離者“跑腿”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2月9日,何子衡接到疾控中心來的電話,稱網格內出現一例疑似患者,要求立即隔離,并對其居住房屋進行消殺。電話剛放下,何子衡立即全副武裝,穿戴好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后, 火速奔向該樓棟,第一時間上門與疑似患者溝通,送他開展核酸檢測,并一遍遍說“放心吧,沒事的!”,這是為寬慰對方不安的情緒,也是為自己鼓勁。
當天下午2時,還是從醫院傳來了該疑似患者被確診的消息。或許,這對于整個疫情而言,只是在深圳確診人數上加一,但對患者及其家庭來說,卻無疑是場災難,而承接服務工作的何子衡也頓時感到一座無形的大山罩到了頭上。但何子衡很快將擔憂拋諸腦后,服從組織的工作安排,參與到硬隔離專班中,逐步實行“六個一”硬隔離工作舉措,并主動肩負起跟蹤患者診治、送家屬集中隔離、對居住樓棟消殺、安撫其他居民的工作。何子衡一點一點地騰挪著那壓頂的大山,當所有的善后工作就緒后,上下噴灑消毒一番,他又立馬趕回社區工作站,繼續完成情況登記、臺賬資料整理的日常性工作。
何子衡(右一)與警務室工作人員核查大數據信息
“社區網格員是轄區居民的知心人,也是安心丸。”
一天晚上8點,還未吃晚餐的何子衡正準備為自己泡上一桶方便面時,手機鈴聲卻不合時宜地響起。電話那頭是伴著急促咳嗽的焦急訴說,來電居民說最近有發燒咳嗽現象,認為是普通感冒就自行吃了些藥,但五天過去了,卻一直沒有退燒,頓時心慌了,緊急之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這個平日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網格員。何子衡一邊安慰對方鎮定等待,一邊馬上與“三位一體”醫務人員聯系。醫務人員答復說,根據規定,需要先觀察一段時間,等上報請示后再處理。
“不行,這種事拖不得,我們要對群眾負責,必須馬上處理!”一向態度溫和的何子衡頓時語氣強硬起來。隨后“三位一體”醫務人員緊急集結上門,并帶該居民去醫院觀察治療,直至第二天后收到其為新冠肺炎“陰性”通知,屬于普通流感時,何子衡高懸著兩天的心才落下來。
何子衡(右一)在為居民辦理通行證
“離我遠點!”一心為大家,無法顧小家,每天奔波在防疫一線,周旋在隔離樓棟間,此時何子衡為了保護家人安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回家。自2月9日他負責的樓棟出現確定病例到該樓棟解除隔離,他一直自費在賓館居住。同事們都稱贊他:是個愛家的人,有責任擔當的人。然而他卻道:不是不想回家,也不是不累,我們是居民最熟悉的人,我們做多一點跑勤一點,群眾的保障就多一點,社區的安全就多一點!
是的,何子衡只是桃源街道123個網格員的一個縮影,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腳踏實地,他們就像平日呼吸的空氣一樣,感覺不到存在,但又無時無刻不在,他們每天穿梭在社區每一個角落,奮戰在社區防控第一線,用心用情用愛守護著大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