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崗區人民醫院重癥主任ICU余雪濤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3月9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凡 通訊員 夏哲璇)在戰疫中奔向前線的人們,除了逆風而行的背影,以及戰疫防護留下的“最美印痕”,他們是如何渡過這幾十個日夜?與病毒同在,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
龍崗區人民醫院重癥主任ICU余雪濤,自2020年1月26日啟程前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支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救治工作,3月9日回到本單位,回首過去的43天,他講述了自己和病人之間的故事,筆下千斤,他只當作四兩,眉宇之間看不見任何波瀾,云淡風輕:“回來就好”。
疫情前遇重病例暴瘦5斤,兩天休整火線支援三院
面對迅速蔓延的疫情,余雪濤所在的龍崗區人民醫院也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他作為醫院重癥醫學科(ICU)主任,負責院內外疑似病例的會診救治。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正月初一,余雪濤接到通知,市里需要組建一支最強的重癥專家隊伍支援定點收治醫院市三院,他被分到專家組第五組。
“說實在,前段時間因為一個危重病例的診治工作比較復雜繁重,我瘦了5斤,本想等他轉出ICU后就好好休息一會,可還沒晃過神來,又遇到了疫情。”本就比較瘦削的余雪濤笑道。
原來,自從去年11月底龍崗區人民醫院開展第一例VA-ECMO救治心源性休克患者以來,余雪濤就沒怎么好好休息過。由于是首例,救治過程需要盯得很緊,不斷積累經驗,他在期間精神高度緊張集中,有多個晚上搶救到凌晨。
“不過還好組織給了兩天緩沖。等待值班前,我在家休整了2天,精神明顯好轉,戰斗力十足。”已經習慣ICU高強度工作的余雪濤對于火線支援這類突發情況毫不犯怵。到市三院正式值班前一天他就提前到達安排好的住處,還趕上了一場省級專家組的病例討論。
“不愧是省級專家!討論很激烈,意見很中肯,令人信服,學習了很多,很慶幸能趕上這次討論。”余雪濤表示,通過討論,他初步了解了疫情的兇險和困難,“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并細心觀察,才能打贏這場硬戰!”
推開那扇特別的門,心里特別平靜
6:40準時起床,洗漱,用早餐,自駕到醫院,更衣,查看病人的化驗報告、出入量等信息,弄清楚當天病人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以便查房更有針對性。7:45準時交班,交完班穿戴好防護服,經過幾道關卡,才能進入隔離病區看病人。這就是余雪濤在市三院支援期間每天早上的主要工作流程。
“裝備好防護后,可以清晰的聽見自己每次呼吸的聲音,呼吸有一點點不暢,說話也有一點回音。和其他醫生、護士交流病人的情況,要比平時提高一度聲調,動作也有點笨拙,特別是叩診,為了能聽清楚叩診的聲音,耳朵要和病人的身體貼得很近才能聽清楚。為了了解病人氣道情況及用藥后的反應,也需要親自給予吸痰,才能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余雪濤描述穿上防護服接觸病患的親身體驗。
在病區里,直接接觸的都是傳染性很強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人。但所有的醫生、護士、護工都沒有一點害怕、膽怯。病人需要什么,就給予什么,打針、喂食、收拾大小便、抬病人、翻身拍背、吸痰、換床單、插管等等,沒有一個退縮,工作緊張而有序。
“很自然,沒有其他的想法。媒體報道里總是說我們醫護人員勇敢無畏,其實,看到這里的戰斗情景,還會害怕嗎?每天我推開那扇特別的門,心里就特別平靜,思考的都是病人的各項異常指標,思考的都是為什么,如何解決……”余雪濤平靜地說道。
出了病區到辦公室還得開醫囑安排病人一天的治療,開完醫囑還要觀察病人的變化,這些措施是否順利進行和是否有效。最后,整個危重癥救治專家組還要集中討論病人的病情變化、原因、存在問題和下一步方案。做完這些,已經中午12點多了。
“每天的事情很多,這是一場硬仗:艱險、難打,所以需要最強的武器、最得力的將士,這里的重癥醫護人員就是一群招必至、戰必勝的隊伍!我們到這里支援,就在心里面把這里當家了,原來的家不能牽掛,也沒時間牽掛。”余雪濤說。
30秒內換膜肺,擰成一股繩:“我們能贏!”
余雪濤依然清晰的記得,2月7號晚上10點半,有一個在上ECMO(膜肺)的病人,情況很不好,馮永文主任等專家組領導馬上召集大家討論,爭論激烈,最后決定換膜肺,換膜肺可不是一般的操作,要求很高,技術要熟練,必須在30秒內完成,否則病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險。決定一下達,余雪濤和其他幾位專家都異口同聲說道:“我進去換!”。大家準備好物品、預沖管路、消毒管路,“一、二、三,夾管路,停泵,剪,接上去,松夾,轉”,一氣呵成,不足30秒,病人的流量、血氧立馬好轉。大家都非常高興,彼時已是凌晨1點,當天值班的余雪濤叫其他人趕緊回去休息,自己留守觀察。除了換完膜肺的這個病人還有另一個也在上ECMO的,等到余雪濤忙完已經凌晨3點。“看著機器穩定運轉,病人安靜躺在病床上,各項生命體征平穩,交代完觀察護士需要注意的細節,內心感到莫大的滿足。”
ICU團隊專家組每5天一個24小時值班,值班后休息一個下午,其他時間都要上班。每天下午5點,專家組還要根據白天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每次都很激烈,討論到很晚,還要編寫救治指引,每天都很忙。由于是第一次遇到如此頑固而兇險的病毒,剛開始治療效果不明顯,盡管采取了強有力的治療手段,收效仍甚微,甚至情況還持續惡化,這對大家的打擊非常大。“我們迫切需要有好轉治愈的危重病例,這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對全社會來說也太重要了,盡管沒說出來,但可以從大家的眼神表情里讀出來。”余雪濤談及工作最初的幾天,“大家也在為此盡最大的努力,只要是有幫助的、好的建議,都積極提出來討論。一條線很弱,很容易被拉斷,很多條線擰在一起,就會很強,我們擰成一股繩,相信一定能贏的!”
主管病人轉出ICU,家屬連線問候醫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ICU團隊的共同努力,情況逐漸好轉,每天都有脫機拔管轉出ICU的病人。2月16日,余雪濤主管的一位病患阿叔順利轉出ICU。阿叔67歲,肥胖,有高血壓,感染了新冠肺炎后,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嚴重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膿毒性休克和急性腎損傷(AKI)等嚴重并發癥,死亡率相當高。轉入ICU那天,情況非常糟糕,嚴重缺氧、休克、無尿,經過積極搶救治療后,各項生命體征暫時得到控制穩定,但評估其病情后,認為其預后不容樂觀。然而,經過精心觀察與救治,阿叔的病情居然逐步穩定好轉,在轉入第7天后順利脫機拔管,第10天轉出ICU。
“記得阿叔拔管能說話后,我去查房他問我要手機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我想那一刻對他和家人來說是最幸福的,沒想到最后他還讓我接了電話,電話那頭家屬一個勁的說‘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我也安慰了他們,讓他們相信政府、相信醫院、相信醫護人員,好好配合,大家一起努力!”余雪濤開心地回憶。